出处
《新东方》
1998年第1期90-93,共4页
The New Orient
同被引文献26
-
1彭援军.旅游资源丰富的西沙群岛[J].海洋世界,2002(3):42-43. 被引量:6
-
2杨洁,李悦铮.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38-43. 被引量:46
-
3魏敬安.夏威夷的旅游教育[J].旅游学刊,1996,11(S1):92-94. 被引量:3
-
4夏林根.西沙群岛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1):63-69. 被引量:11
-
5黎春红.西沙群岛生态旅游开发设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2(4):62-67. 被引量:5
-
6王辉,姜斌.夏威夷群岛主要客源地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3):86-91. 被引量:5
-
7伍鹏.马尔代夫群岛和舟山群岛旅游开发比较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6(3):19-24. 被引量:22
-
8李萍,李勇.最高境界是出“新”——海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建议[J].今日海南,2007(2):38-40. 被引量:2
-
9李莉,兰晓原,陈敏.从“逆向淘汰”现象思考海南旅游诚信问题[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70-71. 被引量:3
-
10王赵洵.海南中部市县旅游如何破局——突出“养生”与“风情”两大优势[J].今日海南,2008(9):26-2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4
-
1朱淑琴,席玲玲.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5):50-51. 被引量:10
-
2李燕琴,刘莉萍.夏威夷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3):16-24. 被引量:14
-
3邓灿芳,安应民,游长江.塞舌尔群岛和西沙群岛旅游资源开发对比研究[J].新东方,2011(6):11-15. 被引量:5
-
4蔡礼彬,罗威.夏威夷慢旅游目的地开发系统研究与经验借鉴[J].旅游发展研究,2018,0(1):51-57.
二级引证文献29
-
1张雪松.国家战略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契机[J].现代营销(下),2011(5):135-136. 被引量:4
-
2范永华.国际海岛开发经验对平潭岛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113-114. 被引量:5
-
3汤坤贤,廖连招,郭莹莹,陈鹏.我国海岛开发开放政策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3):1-6. 被引量:2
-
4李昭.关于夏威夷与海南国际旅游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比较研究[J].知识经济,2012(10):124-125.
-
5沈华玉.岛屿旅游、海岛旅游研究述评及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4(5):9-18. 被引量:6
-
6沈世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创新,2012,6(4):48-51. 被引量:1
-
7徐远,陈传钟.入境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在海南旅游中的应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3):274-278.
-
8王辉,朱宇巍,王亮.辽宁省无居民海岛“陆岛联动”旅游开发模式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4(9):59-65. 被引量:4
-
9沈建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经济前景、问题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2(18):103-105.
-
10陈钢华.海岛型目的地的旅游渗透度——海南案例及其国际比较[J].旅游学刊,2012,27(11):72-80. 被引量:11
-
1黎志毅.关于海南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再认识[J].特区展望,1999(3):32-34.
-
2叶斌,傅治平.21世纪海南外向经济路在何方[J].今日海南,2000(2):25-33.
-
3廖逊.海南:夯实基础才能加快发展[J].特区展望,2002(2):8-11. 被引量:1
-
4李昌邦.海南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J].特区展望,2000(3):19-21.
-
5夏汛鸽.海南支柱产业的形成[J].开放导报,1996(6):47-48.
-
6杜青林.构建海南开放新格局[J].新东方,1995,4(1):6-12.
-
7孙太一.亲历美国总统就职典礼[J].中学生天地(高中综合版)(B版),2009(4):62-64.
-
8郑远强.海南省热带农业与三大产业关联性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2(3):278-282. 被引量:2
-
9李伟铭,刘骋,黎春燕.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8):78-80. 被引量:4
-
10龚旭光.立足县情 走大农业经济发展道路[J].特区展望,1996(2):2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