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98年第2期75-81,共7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1
-
1廖七一.跨学科综合·文化回归·多元互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走向试评[J].外国语,1998,21(5):26-33. 被引量:34
-
2范劲.论席勒对郭沫若历史剧的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3):66-70. 被引量:3
-
3姜铮.《浮士德》翻译动机的美学—心理学阐释[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29(3):80-86. 被引量:3
-
4袁荻涌.郭沫若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J].郭沫若学刊,1994(2):41-49. 被引量:1
-
5郭沫若论创作[M].
-
6魏红珊.郭沫若与表现主义(上)[J].郭沫若学刊,1998(1):34-49. 被引量:7
-
7陈晓春.“我们要创造一个世界的文化”─—试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文化选择[J].郭沫若学刊,1998(2):24-30. 被引量:1
-
8曾永成.郭沫若关于“文艺的科学”的构想及其对美学理论建设的当代意义[J].郭沫若学刊,1998(4):32-41. 被引量:2
-
9杨武能.筚路蓝缕 功不可没 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J].郭沫若学刊,2000(1):26-30. 被引量:15
-
10张牛.试论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尼采[J].郭沫若学刊,1993(1):1-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于立得.郭沫若与文学翻译研究述评[J].郭沫若学刊,2008(2):50-54. 被引量:1
-
2吴梅花,许国新.风韵译——郭沫若的翻译思想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8):99-99.
-
3黄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魅力环[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62-65. 被引量:3
-
4郭冰青.浅析语言与音乐的关联性[J].北方音乐,2015,35(17):154-154.
-
5石燕京.郭沫若与德国文学关系研究二十年——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二[J].郭沫若学刊,2001(4):64-70. 被引量:6
-
6石燕京,陈俐.新时期郭沫若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热点回视——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研究回响系列之三[J].郭沫若学刊,2002(2):45-51. 被引量:2
-
7曾永成.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进路——理解《巴黎手稿》美学思想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2):13-22.
-
8吉差小明.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J].青年文学家,2016,0(9X):118-120.
-
1孟文博.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汇校异文全录[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2):196-222.
-
2赵敏,廖鹏飞.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续集》看郭沫若文艺思想的流变[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2):91-94.
-
3孟文博.郭沫若《<文艺论集>汇校本》补正[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6):13-43. 被引量:3
-
4胡赤兵.现代文学版本研究管窥——从郭沫若部分作品的修改说起[J].安顺学院学报,2002,7(1):21-24.
-
5徐萍,张瑞英.神性氤氲的生命形态——沈从文小说生命主题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74-79.
-
6黄泽佩.《女神》与神话[J].郭沫若学刊,1996(3):46-48. 被引量:1
-
7郭常斐.出土文献与《楚辞·九歌》研究[J].云梦学刊,2010,31(2):41-48. 被引量:2
-
8陆.王朝闻《文艺论集》等陆续出版[J].文学评论,1980(6):64-64.
-
9曾激波.自我实现文化观——郭沫若前期文化思想本质初探[J].郭沫若学刊,1992(3):45-52.
-
10赵康太.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版本问题[J].文学评论,1983(6):125-12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