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数据》
1998年第6期9-10,共2页
DATA
同被引文献7
-
1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15(4):16-23. 被引量:257
-
2景元书,李湘阁,张育萍.南京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3):161-164. 被引量:15
-
3姚监复.对21世纪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6):327-332. 被引量:9
-
4王道龙,羊文超.“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及其认识[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6):352-355. 被引量:8
-
5苏维词,李久林,朱文孝.乌江上游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8,14(1):59-63. 被引量:4
-
6陈佑启.从可持续发展看我国农民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9(3):162-165. 被引量:6
-
7安祥生,张复明.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50-56. 被引量:16
二级引证文献12
-
1阎建苹,陈玉福.鲁西北传统农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德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10215-10217. 被引量:5
-
2张衍毓,刘彦随,王业侨.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以三亚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977-983. 被引量:43
-
3杨忍,刘彦随,刘玉.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47-1254. 被引量:31
-
4陈少存,吕拉昌.广东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比较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5):58-63.
-
5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1):67-72. 被引量:28
-
6邵晓梅.山东省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184-191. 被引量:15
-
7刘亚,王利,高鹏.基于ESDA的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驱动力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6,28(1):49-54.
-
8宋庆伟,王荣成,麻秋玲.我国县域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0):13-18. 被引量:3
-
9王国力,房娟,赵芮田.济南市经济发展驱动力综合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5(2):260-269.
-
10赵莹雪.广东山区县域农业发展驱动力分析及发展思路——以五华县为例[J].热带地理,2003,23(2):158-161. 被引量:2
-
1美国华盛顿州苹果产值居农产品前列[J].中国果业信息,2005,22(6X):42-42.
-
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型绿特经济扮靓永吉[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2):38-38.
-
3陈庆修.未来农业发展方向:高科技产业化经营[J].科技信息(山东),2001,0(2):27-27.
-
4陈硕坚.解困生鲜电商[J].21世纪商业评论,2013(19):39-39.
-
5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化扶贫是长远之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4(12):36-36.
-
6刘林森.高科技──美国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源泉[J].中国信息导报,1995(10):29-30. 被引量:2
-
7孙振玉.离娘、断奶──我国农技推广面临危机[J].科技成果纵横,1994,9(2):9-10.
-
8田春霞.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J].知识经济,2015(8):50-50. 被引量:3
-
9任筑山.美国农产品加工增值之近况及未来趋势[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1(3):83-83.
-
10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示范推广[J].华夏星火,2004(1):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