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中日近代化的一种比较和象征
被引量:2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6期59-69,共11页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9
-
1杨洋.开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学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z1):118-123. 被引量:6
-
2朱守仁.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日本资本主义工业化[J].历史研究,1978(6):68-78. 被引量:1
-
3韩大元.传统文化与亚洲立宪主义的产生——以明治宪法制定过程的文化分析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1997,11(1):67-76. 被引量:10
-
4马佰莲.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内在机制初探[J].文史哲,1997(1):61-66. 被引量:3
-
5张友谊.福泽谕吉的文明史观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4):21-24. 被引量:2
-
6胡连成.光与影——近代日本留学生对于明治日本的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6-11. 被引量:3
-
7廖建林.岩仓使节团的欧美之行与日本的近代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332-336. 被引量:4
-
8肖明翰.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与宫廷爱情[J].外国文学研究,2005,27(3):61-69. 被引量:36
-
9解晓东.岩仓使节团及其对日本现代化的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68-71. 被引量:5
-
10施雨丹.日本国立大学:生成、变革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7,28(7):46-51. 被引量:1
-
1吴晓波.王莽变法为何失败[J].时代人物,2014(2):109-109.
-
2日本三教授来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讲学[J].日本学刊,1990(3):22-22.
-
3刘学照.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19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J].近代史研究,1994(3):16-33. 被引量:4
-
4何东润.从“山寨文化”和华为发展解读“中国自有品牌”前景[J].商务周刊,2009(13):12-12.
-
5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J].江苏社会科学,1995(3):137-137.
-
6孔凡静.日本发展经济经验的总概括[J].日本学刊,1990(6):1-8.
-
7王乐平.赤松要及其经济理论[J].日本学刊,1990(3):117-126. 被引量:1
-
8吴雁南.儒学与维新——近代史研究札记之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1-6.
-
9从长计议 深谋远虑──访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著名未来学家黄枝莲先生[J].开放导报,1997(7):10-11.
-
10获原充,秦胜.国民政府的钢铁产业政策[J].史林,1992(2):8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