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寻根》
1998年第5期36-37,共2页
Root Exploration
同被引文献10
-
1田惠刚.海外华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4):73-79. 被引量:10
-
2郭熙.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2(3):33-39. 被引量:38
-
3[1]汤志祥.当代汉语社区词汇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
4[4]汪惠迪.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M].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
-
5汪惠迪.新加坡华语,走自己的路!--读卢绍昌先生<华语论集>[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84,(16).
-
6[6]何容.国语日报辞典[Z].国语日报出版社,1974.
-
7[8]钟天祥."阿里峇峇"遭遇"阿里巴巴"[N].联合早报,2002-12-23.
-
8丁安仪,郭英剑,赵云龙.应该怎样称呼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
9陈重瑜.“华语”——华人的共同语[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1986,(21).
-
10张从兴.华人、华语的定义问题[J].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3,(74).
二级引证文献67
-
1朱媞媞.海外华人姓名使用情况调查——以新马华人姓名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21(1):91-99.
-
2彭剑,杨文全.新马华语特色量词“粒”的生成衍化与接触融合[J].语言文字应用,2021(1):78-90. 被引量:3
-
3党怀兴,王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语言接触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思考[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3):64-71.
-
4郭熙.现代华人社会中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的再考察[J].南开语言学刊,2007(1):131-143. 被引量:18
-
5陆俭明.汉语走向世界的一些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7(1):69-74. 被引量:24
-
6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9(1):60-63. 被引量:81
-
7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5(1):58-62. 被引量:50
-
8郭熙.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2006,20(1):106-115. 被引量:16
-
9陆俭明,王黎.开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7-13. 被引量:27
-
10刘文辉,宗世海.印度尼西亚华语区域词语初探[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1):22-33. 被引量:12
-
1Chinese Idiom[J].Women of China,2009(7):65-65.
-
2陈志伟.“普通话”改称“标准话”论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24-26.
-
3郭骥.对《左传》“而”连接的连动式的范畴化探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8(12):84-84.
-
4杨雪漓,陈颖.四川方言语气词“哦”的情态解释[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1):5-7. 被引量:1
-
5陈兴伟.婺州方言的动态助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4(3):58-62.
-
6许华,杨岩弟.论汉语别称词与汉民族共同语及汉民族文化的关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0(4):180-181.
-
7刘鸿愚,梁莎莎.《论语》中的“你”“我”[J].才智,2010,0(16):145-145.
-
8黄雅婷.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发展[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3(2):73-75. 被引量:1
-
9陈敬丽.中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0(10):71-72.
-
10王松槐.英语俚语现象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4):77-79.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