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与叙述话语──茅盾小说中的批评者
被引量:2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7-239,共13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共引文献13
-
1毛晓平.鲁迅小说叙事研究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1993(8):51-56. 被引量:5
-
2李仕中.我国80年代“文体革命”的演进及内涵[J].怀化师专学报,1996,15(2):182-186.
-
3李仕中.回到本体:我国近年文学批评的一个走向[J].怀化师专学报,1997,16(2):147-154.
-
4张谦芬.论解放区新章回小说的翻旧出新——兼谈文学旧形式的利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30-136. 被引量:1
-
5吴福辉.十五年来的现代小说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13-28.
-
6赵江荣.叙事学视野中的现代诗性小说——评席建彬《文学意蕴中的结构诗学》[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10):70-73.
-
7张学昕,李勇.中国当代心理小说艺术散论[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1,9(3):18-21.
-
8廖晓梅.现代性与民族性:许地山小说文本的双重追求[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6,18(3):62-65. 被引量:1
-
9邵海伦,黄舒婷.台静农对鲁迅乡土文学创作继承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3):57-61. 被引量:1
-
10郭恋东.意识流与中国小说现代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8(3):207-2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8
-
1何蜀.文艺作品中与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J].书屋,2002(7):72-76. 被引量:6
-
2肖鹰.欲望中的历史——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J].浙江学刊,1999(1):77-87. 被引量:2
-
3孙玉石,张菊玲.《正红旗下》悲剧心理探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82-90. 被引量:12
-
4王科.“新写实”:通向浮躁的界碑──世纪末中国小说现状研究之一[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4):33-38. 被引量:1
-
5刘介民.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现状[J].外国文学研究,1998,20(2):3-8. 被引量:2
-
6方尔加.《中庸》索隐[J].北京社会科学,1998(2):30-35. 被引量:1
-
7孙春旻.纪实小说:争议中的生存[J].小说评论,1999(3):36-39. 被引量:2
-
8黄伟林.论晚生代[J].文艺争鸣,1999(5):49-56. 被引量:6
-
9肖希凤.苏味道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5):37-39. 被引量:2
-
10编者按[J].文学评论,1997(1):7-7. 被引量:2
-
1祁峰.论《伤逝》及其叙述话语的特征[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4,0(11):116-118. 被引量:1
-
2施军,缪晓庆.站在地狱 仰望天堂——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论[J].创作与评论,2016(12):61-66.
-
3王民.屠维岳新论:-茅盾小说《子夜》人物论稿[J].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36-40.
-
4牛学智.批评与心态(创作谈)[J].朔方,2005,0(8):38-38.
-
5秦凌燕.一个表达虚无的文本——重读《伤逝》[J].小说评论,2011(S1):92-95. 被引量:3
-
6朱英诞,陈均.梅花依旧——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自传[J].新文学史料,2007(4):34-52. 被引量:6
-
7张会.性别意识与叙述话语的互动——长《恨歌》与《白鹿原》的对比分析[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5(9):65-67. 被引量:2
-
8盛宁.人·文本·结构——不同层面的爱伦·坡[J].外国文学评论,1992(4):75-82. 被引量:16
-
9郑学军,李新军.试析茅盾小说的艺术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1(6):90-92. 被引量:1
-
10王聪文.慧眼洞悉人心 妙笔摹态摄神──列夫·托尔斯泰、茅盾小说心动理描写比较[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5):5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