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人间佛教理论的建构与运作●邓子美(上)从世纪初的八国联军入侵到世纪末的香港、澳门联袂回归,中历连年战争和浩劫———20世纪的中国在内乱外患交互迭至的空前大动荡中终于走上了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的历史必由之路。中国佛教在内外煎迫...
作者
邓子美
出处
《法音》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8,共7页
The Voice of Dharma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
佛教革新
印顺
二十世纪
理论建构
人生佛教
太虚大师
中国化佛教
梁漱溟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9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09
1
李向平.
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
.学术月刊,2007,39(7):56-61.
被引量:16
2
谭苑芳.
佛教社会福利发展模式概述[J]
.宗教学研究,2009(4):115-118.
被引量:2
3
景军.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J]
.社会学研究,1998(1):7-24.
被引量:51
4
王维志.
中国人口寿命问题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1987(1):35-46.
被引量:5
5
龚隽.
近代佛学从经世到学术的命运走向[J]
.哲学研究,1997(5):39-47.
被引量:4
6
邓子美.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追论——实现朴老最重大的遗愿[J]
.佛学研究,2003(0):22-25.
被引量:2
7
程恭让.
从太虚与梁漱溟的一场争辩看人生佛教的理论难题[J]
.哲学研究,2002(5):71-77.
被引量:4
8
蒋九愚.
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特点及其时代精神[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9):76-78.
被引量:6
9
郑颂英.
当前佛教三大事[J]
.佛教文化(北京),2001(2):82-83.
被引量:1
10
王卫国.
赵朴初诗词中的人间佛教思想[J]
.中国宗教,2005(4):30-3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3
1
王永会.
八十年代以来的人间佛教[J]
.宗教学研究,2000(2):128-135.
2
方田.
当代中国大陆佛教的繁荣与发展[J]
.佛教文化(北京),2004(6):20-26.
3
华方田.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J]
.佛学研究,2004(1):60-64.
被引量:1
4
邓子美,毛勤勇.
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J]
.五台山研究,2005(3):16-22.
被引量:2
5
军事广角[J]
.舰载武器,2005(11):10-11.
6
何保林.
略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独特贡献[J]
.湖北社会科学,2007(3):124-126.
被引量:2
7
李兰芬.
寻找入世的真理——以章太炎、太虚与欧阳竟无的观点为例[J]
.现代哲学,2007(2):92-97.
被引量:2
8
欧阳镇.
当代印顺佛学思想研究述评[J]
.法音,2009(2):19-24.
被引量:2
9
胡勇.
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佛教性”——兼论太虚与印顺思想之同异[J]
.云南社会科学,2012(5):121-126.
10
薛江谋.
人间佛教的幸福观及其伦理启示——以太虚大师的《人生进善之阶段》为中心[J]
.学术论坛,2013,36(2):6-9.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HE Rong.
Solitary String and Elegant Melody: Master Taixu's Theory on Buddhism and Society[J]
.The Voice of Dharma,2021(2):29-44.
2
赵正一.
浅谈佛教因果观的教化作用[J]
.黑龙江史志,2013(15):130-131.
3
谭苑芳.
印顺“人间佛教”伦理思想初探[J]
.伦理学研究,2011(2):35-38.
4
王斯一,王致兵.
赵朴初与三亚南山[J]
.教师,2011(22):126-127.
5
温新瑞.
赵朴初人间佛教的思想特征及社会实践——兼论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独特贡献[J]
.五台山研究,2014(1):36-43.
被引量:2
6
邓子美,周菲菲.
人间佛教研究五十年述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6):65-77.
被引量:4
7
李兰芬.
被质疑的哲学--以清末民初四位学人的看法为例[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1):88-97.
被引量:4
8
李兰芬.
文化坚守者与学问家的张力——以汤用彤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8-12.
被引量:1
9
何蓉.
孤弦雅韵:太虚大师的佛教——社会理论[J]
.社会学评论,2018,6(5):66-74.
被引量:6
10
Jianmin Kuang.
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njian Buddhism’s Translation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2020,4(7):55-62.
1
邓子美.
20世纪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回顾[J]
.佛教文化,1999,0(6):8-22.
被引量:3
2
华方田.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J]
.佛学研究,2004(1):60-64.
被引量:1
3
胡启银.
人间佛教理论的思想渊源[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11):13-14.
4
解启扬.
惠能的佛教革新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之比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27-32.
5
崔森.
从马克斯·韦伯的角度看大乘佛教的“天职”观[J]
.社会科学研究,2012(4):131-135.
被引量:1
6
洪修平.
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J]
.佛学研究,1994(0):131-135.
被引量:2
7
肖黎民.
东方智慧的象征[J]
.五台山,2006(11):75-76.
8
丁小平.
太虚的伦理思想简论[J]
.伦理学研究,2010(2):86-91.
9
徐仪明,李昕潮.
试述《六祖坛经》的佛性论及其历史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5(3):40-43.
被引量:1
10
欧阳镇.
论太虚人间佛教儒学化的特色[J]
.孔子研究,2008(1):95-101.
被引量:2
法音
199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