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8-12,67,共6页
Journal of Lishui University
共引文献237
-
1李国华.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5(1):49-51.
-
2张怀承.论道德传统的创造与超越[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2):3-6.
-
3司晓莉,韦留柱.强化实践控制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3):50-53.
-
4崔建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7.
-
5陆德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现代人格铸塑[J].社会科学战线,1999(5):95-100. 被引量:2
-
6吴小英.“权利义务一致性”的法哲学释义[J].广西社会科学,1999(3):84-86. 被引量:1
-
7张德明.从“他者”意识到“类本位”意识——试述后殖民时代的批评新观念[J].浙江学刊,1999(6):121-126. 被引量:4
-
8张志伟,吴哲敏.关于自我牺牲的心理机制分析[J].江汉论坛,1999(3):87-90. 被引量:5
-
9马志生,冯建军.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超越与类主体的凸现[J].学术月刊,1999,31(12):16-20. 被引量:3
-
10贺来.论辩证法的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8(2):45-54. 被引量:4
-
1陈瑛.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83(10):69-76. 被引量:1
-
2孙显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基本阶段[J].哲学研究,1984(10):16-22. 被引量:1
-
3孙正聿.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1(3):1-8. 被引量:20
-
4孙全胜.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新西部(理论版),2010(11):7-8. 被引量:2
-
5曾庆娣.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与现代化,2009(2):70-74. 被引量:3
-
6张乃芳.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5.
-
7钱厚诚.总体性方法与有机论观点的混合——卢卡奇眼中的罗莎·卢森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29-32.
-
8郑岁黎.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美[J].青年文学家,2009,0(7X):94-94.
-
9汪晓莺.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方法与科学发展观方法论价值研究[J].求实,2010(2):30-32. 被引量:6
-
10张小红.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方法探微[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54-5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