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辩护──评价新时期十七年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被引量:1
出处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40-42,87,共4页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172
-
1汤蕾.《学记》与《雄辩术原理》中的教师素养观比较[J].文教资料,2007(31):93-94. 被引量:1
-
2董文军.素质教育悖论及其归因分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5):21-25. 被引量:2
-
3史学正,郝路军.论素质教育下人的发展特征[J].社科纵横,2005,20(1):157-158.
-
4张育平.教育改造文化的主要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3):54-60. 被引量:3
-
5王成发.高校教师素质漫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2-73. 被引量:2
-
6刘铁芳.从“素质关怀”到“教育关怀”——论素质教育的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8(2):98-102. 被引量:19
-
7石鸥.我们期望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素质教育研究之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5):119-124. 被引量:7
-
8石国兴,鲁忠义.素质教育结构与心理素质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79-82.
-
9赵立,韩桂凤.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32(3):9-13. 被引量:24
-
10杨柳.论素质教育时期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18(1):121-123. 被引量:10
-
1心理健康[J].青少年心理健康,2009,8(3):54-75.
-
2朱玉洁.用组织文化的视角解读和建构现代大学制度[J].教育科学论坛(下半月刊),2006(11):3-5.
-
3张俊洪.从会意到逻辑——对教育内涵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论丛,2001(5):6-9.
-
4管锡基,李启娣.教育首先是师生共同的生活[J].人民教育,2006(8):8-9. 被引量:2
-
5刘俊生,张文兰.信息化学科工具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7):7-9. 被引量:9
-
6金燕峰.何谓“好的”教学交往?——评《教育性教学交往论》[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10):95-96.
-
7赵青云.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技巧[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3(7).
-
8刘允芳.自然科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技巧[J].现代教育,2003(5):115-116.
-
9吴增强.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对策研讨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3(1):5-7. 被引量:2
-
10王喜利.近十年国内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7(2):134-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