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煤炭高等教育》
1997年第4期67-68,共2页
Meitan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33
-
1刘丽娟.煤矿大集团企业非煤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13(1):30-34. 被引量:4
-
2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26(1):1-3. 被引量:23
-
3蔡美峰,何满潮,刘东艳.岩石力学与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1-68.
-
4付国彬,王振启.非煤矿床地下开采[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1995.
-
5徐永圻等.煤矿开采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
6解世俊等.金属矿床地下开采(修订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
-
7王青等主编.采矿学,冶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
8王作棠,周华强,谢耀社.矿山岩体力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200.
-
9杨吉平,程志荣.梅花井煤矿缓坡副斜井通过能力的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33(1):51-53. 被引量:4
-
10曹树刚.“固体矿床地下开采”课程教学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3):105-107.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
1成云海.《非煤矿床地下开采》课程教学刍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2(15):140-140. 被引量:2
-
2徐营,万志军,柏建彪,常庆粮.“矿山岩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3):122-125. 被引量:4
-
3王旭锋,张东升,万志军,杨振浩.煤炭类高校“非煤矿山地下开采新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以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28-30. 被引量:2
-
4徐文彬.煤炭院校“金属矿床开采方法”课程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6(13):44-46.
-
5马振乾,周浪,左少杰.采矿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非煤矿床开采课案例-模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9):23-26.
二级引证文献7
-
1张盛,邓广涛,韦四江.《岩体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实践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4,12(18):185-186. 被引量:1
-
2季明,张益东.《矿山岩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0(30):37-39. 被引量:1
-
3刘高,张帆宇,刘小伟,谌文武,赵红亮,王娟.综合性大学岩体力学教学综合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103-107. 被引量:3
-
4徐文彬.煤炭院校“金属矿床开采方法”课程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6(13):44-46.
-
5蔚立元,张强,杨圣奇.面向“卓越计划”的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75-78. 被引量:6
-
6李东红.关于煤矿采矿新技术与开采方法的分析探讨[J].石化技术,2019,26(8):151-151. 被引量:8
-
7马振乾,周浪,左少杰.采矿工程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非煤矿床开采课案例-模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9):23-26.
-
1温世刚,冀贞文,康庆国.高档普采工作面实行“见三回一”的改革与实践[J].煤矿现代化,2000(5):14-16.
-
2王成家,唐大昕,夏吉均.选煤厂设计改革与实践[J].煤矿设计,1993(7):8-11.
-
3刘宪邦,陈文杰.龙口海滨褐煤矿区开发建设的设计改革与实践[J].煤矿设计,1994(4):15-19.
-
4姚爱宁.沿空留巷支护改革与实践[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3(2):25-27.
-
5冯增强,张宝民.南屯煤矿开拓布局改革与实践[J].煤矿现代化,1999(5):13-16.
-
6江新春,陈长臻.济宁二号矿井井筒工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煤矿设计,1995(8):6-8.
-
7刘成明,叶明亮.盘江矿区火铺矿+1400水平开拓布局分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2):90-95.
-
8叶良彪.《矿业基本化学实验》改革与实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2):84-86.
-
9何芳现.济宁北矿区开发建设的设计改革与实践[J].煤炭工程,2001,33(10):18-22.
-
10黄书成,李广余.大采深高应力区岩巷锚喷支护工艺改革与实践[J].煤炭科技,2004,25(3):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