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67-186,共20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9
-
1朱东宇.家长与丈夫——《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一[J].北方论丛,1997(5):90-94. 被引量:1
-
2唐弢.林语堂论[J].鲁迅研究动态,1988(7):44-48. 被引量:8
-
3刘锋杰.承继与分离——《京华烟云》对《红楼梦》关系之研究[J].红楼梦学刊,1996(3):220-249. 被引量:15
-
4李静.浮生若梦——林语堂《京华烟云》家族意识取向研究[J].青年文学,2010(12):110-113. 被引量:1
-
5王兆胜.论林语堂的家庭文化观[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4):69-74. 被引量:2
-
6吴禹星.林语堂早期的文学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3):214-224. 被引量:1
-
7周可.林语堂中西文化比较观的内在理路及其矛盾论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1(4):54-63. 被引量:4
-
8汤奇云.论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文化选择与审美追寻[J].嘉应大学学报,1996,14(2):53-60. 被引量:3
-
9章敏.林语堂小说创作中的“家”“国”意象[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S1):200-203. 被引量:1
-
1于燕青.起名[J].泉州文学,2007,0(7):25-26.
-
2陈霓.从金庸小说看道家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5):61-62. 被引量:2
-
3李平.浅析汪曾祺小说的内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7):79-79.
-
4朱佐芳.川南印象(组诗)[J].四川文学,2014,0(8):74-75.
-
5贾林逸,贾转红.失迷、探寻与重构——《喜福会》文化诉求的再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75-78. 被引量:1
-
6李惜兰.清词丽句必为邻[J].师道(教研),2016,0(3):84-85.
-
7周学文.论苔丝、凯瑟琳、嘉莉妹妹的“纯情”形象悲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24):24-25.
-
8韦海秀.逆子的精神家园——论《白鹿原》中家庭文化的意义[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110-115.
-
9王巨川.宋晓杰诗歌印象[J].诗探索,2013(5):94-98.
-
10孟醒.浅析《喜福会》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4,0(6X):113-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