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
被引量:22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9-92,共14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234
-
1李娜.由“恶”向“善”——余华小说叙述主题的转变[J].兰州学刊,2007(S1):95-96. 被引量:1
-
2沈婵娟.海盐地域文化对余华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318-323. 被引量:7
-
3张梦阳.阿Q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典型问题[J].文学评论,2000(3):43-51. 被引量:24
-
4丁琪.鲁迅的文化批判及为当代提供的文化参照意义——鲁迅与王小波及王朔[J].社科纵横,2000,15(5):64-65. 被引量:5
-
5谢有顺.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J].青年作家,2008(9):33-41. 被引量:4
-
6余华.三十岁后读鲁迅[J].青年作家,2007(1):22-25. 被引量:6
-
7李富强,张永安.试析余华小说中对人性的开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32. 被引量:1
-
8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J].南方文坛,2001(4):28-39. 被引量:73
-
9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J].南方文坛,2002(4):4-8. 被引量:95
-
10俞利军.忧郁朦胧之美——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0,20(4):72-78. 被引量:7
引证文献22
-
1李琴.鲁迅与余华创作母题之比较[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1):13-18.
-
2罗伟文.存在主义与先锋小说的死亡言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58-62. 被引量:2
-
3徐敏.精神成人式:对《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学分析[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2(1):11-14. 被引量:1
-
4彭爱华.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6,6(4):58-62. 被引量:4
-
5王亚平,徐刚.近年来鲁迅与当代作家比较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06(3):155-158.
-
6黄伟林.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J].南方文坛,2007(5):73-76. 被引量:15
-
7张崇员,吴淑芳.20年来余华研究综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5):53-58. 被引量:3
-
8黄传波.余华小说的现代性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5):33-37. 被引量:1
-
9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J].当代作家评论,2007(6):4-26. 被引量:8
-
10景莹.无根之痛:余华小说中的继父现象[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64-67.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1
-
1高翔宇.论《活着》中的人生观[J].汉字文化,2019,0(23):53-54.
-
2王琳.《活着》中故事与小说艺术的互融[J].长城,2012(12):46-47.
-
3俞冬梅.高觉新:“体制化”家庭的囚徒[J].长城,2012(12):48-49.
-
4孙蕾.活着的真实——读余华的《活着》[J].成功,2009(11):260-262. 被引量:5
-
5张景忠,赫灵华.祖父——父亲——儿子——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父系人物结构模式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103-106. 被引量:3
-
6胡秦葆,刘瑶春.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91-96. 被引量:10
-
7金理.金理专栏:小说的面影 重构与追认中的出发点:关于文学传统的随想[J].小说评论,2008(2):12-18.
-
8王庆.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大众语言”的兴衰及影响[J].小说评论,2008(3):88-93.
-
9陈迪强.“都市乡土小说”?还是“都市风情小说”?——对《(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中一个概念的质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6):55-59. 被引量:1
-
10景莹.无根之痛:余华小说中的继父现象[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6):64-67. 被引量:4
-
1任冰.论《所罗门之歌》的后人道主义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2,33(4):46-53. 被引量:7
-
2马风华.《榆树下的欲望》的后人道主义解读[J].四川戏剧,2014(9):72-74.
-
3罗虹,张兵三.试论鲍德温《比尔街情仇》的后人道主义价值观[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2):55-58. 被引量:1
-
4孙静.论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后人道主义生态观[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3):53-57. 被引量:1
-
5刘晶晶.《又来了,爱情》中的后人道主义文化观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2):33-34. 被引量:1
-
6邹赞.后现代语境下的新型生态伦理——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后人道主义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1):64-67. 被引量:3
-
7李红.从人道主义到后人道主义:大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再审视[J].当代外国文学,2013,34(3):25-31. 被引量:2
-
8王宗琥.俄罗斯的恶之花——论维·叶罗菲耶夫及其后人道主义文学创作[J].世界文学,2010(4):73-89.
-
9张文振.新写实思潮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五四启蒙话语的消解[J].戏曲艺术,2004,25(2):29-33. 被引量:1
-
10卿丽园.《自由》中的后人道主义伦理价值观解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176-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