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44-344,共1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1
-
1张泉.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2):121-126. 被引量:9
-
2陈辽.沦陷区文学评价中的三大分歧──对《关于沦陷区作家的评价问题──张爱玲个案分析》的回应[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3):119-125. 被引量:11
-
3张泉.华北沦陷区文学研究:历史、现状及展望[J].北京社会科学,1999(1):49-57. 被引量:7
-
4李俊国.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思想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1988(1):175-192. 被引量:24
-
5王凤海.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与张泉同志商榷[J].北京社会科学,1997(4):93-97. 被引量:2
-
6张泉.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政治立场问题——对《对〈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一书的政治评价》的回应[J].北京社会科学,1997(4):98-105. 被引量:1
-
7杉野要吉,张泉.直面历史:抗战时期的中日文学纠葛[J].北京社会科学,1996(2):64-70. 被引量:2
-
8叶文.评《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史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1):184-189. 被引量:2
-
9张泉.二论史实是评说沦陷区文学的前提——对《沦陷区文学认识误区》的回应[J].北京社会科学,2001(2):132-139. 被引量:4
-
10王景山.三点想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3):2-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8
-
1虞和平.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J].近代史研究,2004(4):255-298. 被引量:2
-
2张永刚,朱奇琼.文学记忆中的城市文化审思——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中的昆明为例[J].学术探索,2012(11):145-148. 被引量:1
-
3余夏云.惊险与惊艳的辩证法:从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说起[J].社会科学,2014(6):175-183. 被引量:1
-
4邱田.近四十年来抗战时期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2):32-40.
-
5张晓利.鲁迅与沈从文回乡主题作品之比较[J].长城,2014,0(02X):85-86.
-
6张谦芬.空间理论视域下抗战时期文学空间的重新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9(9):47-54.
-
7王思璇.抗战时期中日文学作品中的民族观念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2(4):114-121.
-
8耿葆,汤拥华,张曦,魏霞,李治国,白振奎,邬元华.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3,35(2):95-112.
-
1纪念沙汀、艾芜诞辰100周年特别稿约[J].当代文坛,2004(3):87-87.
-
2王福明.怀念阳光——写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J].党的建设,2004(8):54-54.
-
3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J].文学评论,2011(1).
-
4丁文清.读《乌山情》有感[J].福建党史月刊,2013(13):8-9.
-
5吕文璐.浅议沈从文的文学批评[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5,0(7):1-1.
-
6白夜.杜拉斯的旅馆[J].南方人物周刊,2014(34):110-110.
-
7葛涛.纪念巴人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20-20.
-
8杨桂欣.丁玲怎样对待生和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29-33. 被引量:1
-
9朱伟华.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景观──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概述[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55-58. 被引量:1
-
10关于王统照笔名的来信[J].北方论丛,1984,0(1):6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