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44-48,共5页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26
-
1李思明.《敦煌变文集》中的量词[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0(1):90-94. 被引量:1
-
2谢新暎.《红楼梦》量词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2(7):83-87. 被引量:4
-
3邓帮云.元代个体量词量月时的形象色彩与修辞功能[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4,19(z1):144-145. 被引量:1
-
4李建平.唐五代动量词初探[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3,19(4):5-7. 被引量:8
-
5李先银.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保定学院学报,2002,19(1):64-67. 被引量:9
-
6金福芬,陈国华.汉语量词的语法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S1):8-14. 被引量:77
-
7黄洁.汉语个体量词与民族具象思维关系论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6):94-96. 被引量:6
-
8张万起.量词“枚”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J].中国语文,1998(3):208-217. 被引量:34
-
9郭继懋.再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J].汉语学习,1999(4):7-10. 被引量:63
-
10李讷,石毓智.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J].语言研究,1998(1):40-54. 被引量:33
二级引证文献9
-
1卢烈红.动量短语句法功能补议[J].古汉语研究,2008(4):46-53. 被引量:1
-
2程超.《庐山远公话》中的量词分析[J].考试周刊,2009(2):44-46.
-
3朱丽敬.近年来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2):20-21.
-
4徐桂华.近代白话小说专用动量词重叠考察[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1):34-37.
-
5张洪娟.浅议“动·数·动量”格式之形成[J].科技信息,2009(16):117-117.
-
6李含.活动和动作与动量结构的位置[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9):140-141.
-
7秦国华,褚冉冉.现代汉语名词借用为动量词的分析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4):38-39.
-
8吴捷.动量词“记”的初步考察[J].现代交际,2012(3):52-53.
-
9田鑫.来源于名词的动量词演化研究——以“枪、笔、掌”等动量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1):51-52.
-
1马长莹.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J].青年时代,2017,0(6):107-108.
-
2单伟龙.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习语翻译研究——以《红高粱家族》和《变》为个案[J].外语电化教学,2017(1):83-89. 被引量:18
-
3卓星,秦琴.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以莫言小说《变》的英译本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2):47-47. 被引量:3
-
4章心怡.莫言小说《变》英译本的叙事性解读——以葛浩文的英译本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26(2):43-47.
-
5王心洁,谭源星.论自传译叙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以莫言自传《变》的英译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3):157-16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