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97年第4期1-6,22,共7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同被引文献32
-
1蓝棣之.论郭沫若新诗创作方法与艺术个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43-50. 被引量:1
-
2李怡.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关于郭沫若和其他的几位四川作家的读书札记[J].郭沫若学刊,1996(1):22-28. 被引量:1
-
3李怡.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J].郭沫若学刊,1995(1):14-16. 被引量:3
-
4陈晓春.在“泛神论”的背后──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再探[J].郭沫若学刊,1994(3):28-32. 被引量:7
-
5邹水旺.《女神》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交融[J].郭沫若学刊,1994(1):52-59. 被引量:1
-
6周扬.郭沫若和他的《女神》[N].解放日报,1941-11—16.
-
7朱寿桐.现代主义与郭沫若文学的现代化风貌[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
8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A]上海:上海良友公司,1935.
-
9郑伯奇.批评郭沫若的处女诗集《女神》[N].时事新报·学灯,1921-08-21-23.
-
10郁达夫.女神之生日[N].时事新报·学灯,1922-08-02(1).
-
1蔡震.《女神》对大自然的诗性感悟与日本文化[J].郭沫若学刊,2005(2):7-15. 被引量:1
-
2税海模.“横空出世莽昆仑”──郭沫若与中西文化撞击之二[J].郭沫若学刊,1998(3):7-13.
-
3吴定宁.论郭沫若与泛神论[J].郭沫若学刊,2002(3):31-38. 被引量:10
-
4魏红珊.论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演变[J].郭沫若学刊,2007(2):38-44. 被引量:1
-
5王晓青.浅析古希腊文化发达的原因[J].芒种,2012(4):249-250.
-
6唐世贵.郭沫若与印度文化[J].郭沫若学刊,1998(2):17-23. 被引量:1
-
7张旭,刘向兵.日本古典美学中的泛神性阐释[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2):105-106. 被引量:2
-
8梅琼林.郭沫若与楚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1998(3):115-119. 被引量:2
-
9宝山.神来之笔颂英雄——谈郭沫若如何创作《屈原》[J].初中生(锐作文),2008(4):14-17.
-
10崔昊,董紫新.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切割器[J].理论观察,2016(7):124-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