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11-16,共6页
Eastern Forum(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共引文献7
-
1李惠彬.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及其流变[J].中国文学研究,1992(1):105-111. 被引量:1
-
2张屏瑾.在沉醉与狂欢中战栗 刘呐鸥和他的魔力上海[J].上海文化,2009(4):31-42. 被引量:2
-
3张小青.中日新感觉派之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7-91. 被引量:4
-
4邝可怡.战争语境下现代主义的反思──保尔·穆杭《六日之夜》的四种中文翻译[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0):128-139. 被引量:1
-
5曹越.从身体描写管窥中日新感觉派文学异同[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35(2):75-79.
-
6彭雨新.战时日本知识阶层与穆时英的交流——从《文学界》追悼特辑到夭折的文艺团体“中日文艺家联盟”[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8(4):66-75. 被引量:2
-
7张鸿声.现代主义:从接受到实践——论新感觉派小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121-125.
-
1伍立杨.系恋生命的趣味[J].读书,1996,0(3):74-75.
-
2胡文仲.澳大利亚短篇小说琐谈[J].外国文学,1990(4):3-4. 被引量:5
-
3陈振娇.论麦克尔·怀尔丁的文学批评观[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5):84-89. 被引量:2
-
4张明.“新派”先锋彼得·凯里——评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2001(4):16-20. 被引量:1
-
5新时期文学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文艺理论研究,1987(1):98-98.
-
6张目,向东,宝贵.从《苦界》看当代畅销书[J].文艺争鸣,1994(2):79-80.
-
7韩鲁华.不惑之年的困惑与思考——从邹志安近作说起[J].小说评论,1989(3):26-30.
-
8詹春娟.荒诞的世界 扭曲的人性——彼得·凯里短篇小说创作的双重主题评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95-97.
-
9刘江滨.人生圈套与叙事机智——热马小说臆评[J].当代文坛,1994(2):26-27.
-
10李春阳.风雅久不作,返本开新难——《白话文运动的危机》自叙[J].诗书画,2016,0(1):96-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