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时期,基本文化特点是二元对立,反对即进步。雕塑创作由于材料坚固、制作缓慢和建造的公共性,在个体意识急剧批判群体主义的新潮美术中,难以崭露头角。当时的创作精力,大多投入城市雕塑。而城雕从创作体制到工程投标,都囿于学院主义标准和惯性审美需求,很少能真正体现艺术创造力。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是钱绍武的《李大钊》和叶毓山等的《歌乐忠魂》。《李大钊》以阿兹特克石雕头像的石材感,刻画艺术原型的外形内涵,以方正质朴的巨大体量及其震撼力,成为中国纪念性雕象中的佼佼者。只可惜建造环境时拉长两侧,强化了平面性而削弱了实体感。叶毓山等的《歌乐忠魂》在群雕设计中颇具匠心,整体的收束和形体的紧张,影象轮廓和山形背景,诸多关系处理得和谐统一。只是空洞的安排可有可无,略显生硬。 不可否认,不少艺术家在从事城雕工程时。
出处
《美术观察》
1997年第7期8-9,共2页
Art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