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对欧洲的影响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明清时期,大量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对欧洲文化的发展和陶瓷工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起,大批瓷器销往欧洲。1604—1656年,仅荷兰就从中国买走300多万件瓷器。这些瓷器运到欧洲后,价格昂贵,可与黄金相比。当时欧洲的报刊上说:“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显贵才买得起。”为了安放这些珍品,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内设的瓷器室,德国慕尼黑旧王宫中的“镜厅”,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在宫内设玻璃柜专门陈列瓷器等。 18世纪初,中国瓷器普及到欧洲一般家庭,其淡雅的色调,柔和的曲线,清新的图案吸引着人们,形成了以使用中国瓷器、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的中国趣味,以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中国热”。发表于18世纪初的一首诗中写道:“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在当时欧洲人的概念中,瓷器就是中国。这种中国情调在处于启蒙时代的欧洲,直接影响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罗可可风格的产生。于是,在绘画、建筑、园艺、家用器具等诸方面,别致、自然、温雅的罗可可风格取代了以豪华、宏伟著称的巴罗克风格。
作者 李梦芝
出处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3-53,共1页 History Teaching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2

  • 1李晟文.清代法国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J].清史研究,1995(3):48-61. 被引量:4
  • 2李亮之,郑铭磊,赵娟.设计符号与产品的趣味性[J].包装工程,2007,28(6):159-161. 被引量:21
  • 3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1995..
  • 4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其书目[M].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504.
  • 5桂赫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卷二)[M].郑德弟,等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158,137,87,98,100,104,251.
  • 6冯棠,孟华.法国文化史[M].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445.
  • 7迪维斯·简.欧洲瓷器史[M].熊寥,译.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26.
  • 8蓝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校注[M].欧阳琛,周秋生,校点;卢家明.左行培,注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40.
  • 9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 10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陈开俊,译.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1981:59.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