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收获指数在植物育种和作物生理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查阅了最近20年的文献,阐述了收获指数概念在作物改良和生理学方面的应用。文摘杂志的证据表明,该术语在印度、西欧和美国主要用于小粒禾谷类作物和豆类植物,很少用于玉米和块茎作物。综述了测量收获指数的标准方法、测量和解释的相关问题以及世界不同作物的代表值。大多数集约栽培的谷类作物现代品种的收获指数在0.4~0.6范围内。利用温带和地中海小麦和大麦的农家种、过时种和近期品种的收获指数趋势阐述了同物种的品种间差异(在一致条件下比较),虽然这种进展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比英国慢得多,但表明本世纪收获指数在逐渐提高。多数情况下,收获指数的提高是作物群体密度增加与稳定单粒重的共同结果。在无严重胁迫时,考察收获指数对环境因子(肥料、群体密度、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变异的反应(相当弱),表明其遗传力很高。通过评述水稻、玉米和热带豆类植物的收获指数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水稀,应注意的事实是粘附着的外稃和内稃能构成粒重的20%(不是经济产量的基本部分),而且生物量、籽粒产量和生长季长短之间存在着重要互作。玉米与大多数小粒作物不同的是,在本世纪初其收获指数已经很高,且产量潜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一直是生物产量增加的结果。因为在各个生长季节都针对某种产量选择,许多豆科植物种和品种的收获指数趋于较低。收获指数概念扩展到如干物质一样表示矿物营养分配(如氮收获指数)提供了一个反应的范围,它对生产和育种的意义仍在探索中。由此得出结沦,即使主要的禾谷类作物似乎在接近收获指数上限,不得不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来寻求产量的进一步增加,但是,仍然需要收获指数概念作为一种工具来解释作物对不同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反应。
出处 《麦类文摘》 1996年第4期1-8,共8页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32

  • 1魏树和,陈温福,徐正进,王建林.水稻收获指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方水稻,2001,36(S1):1-3. 被引量:11
  • 2李晓方,毛兴学,罗文永,肖昕,刘彦卓,王晓玲,方正武,邢丹英.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34(3):3-6. 被引量:10
  • 3郭益全 刘清.大粒水稻之遗传研究.中华农业研究,1987,36(2):125-136.
  • 4尼启波罗维奇.作物产量变异的生理基础[M].奚元龄,殷宏章,汪宗立,等译.北京:科技出版社,1960.
  • 5Donald C M. In search of yield [ J ]. J Aust Institute Agric Sci, 1962,28 : 171 - 178.
  • 6Fisher R A, Kertesz Z. Harvest index in spaced populations and grain weight in microplot as indicators of yielding ability in spring wheat[J]. Crop Sci,1976,16:55 -59.
  • 7Sharma R C, Smith E L. Selection for high and low harvest index in three winter wheat populations [ J ]. Crop Sci, 1986,26 : 1 147 - 1 150.
  • 8Syme J R. Single plant characters as a measure of yield plot per- formauce of wheat cultibars [ J ]. Ast J Agri Res, 1972,23 : 753 - 760.
  • 9何秀英,廖耀平,陈钊明,等.收获指数在水稻高产育种中的作用[J].1999,(6):39-41.
  • 10Akita S. Improving yield potential in tropical rice [ A ]. In: Pro- gress in irrigated rice research [ C ]. Manila (Philippines) : Inter-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1989.41 - 7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