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石油教育》
1996年第1期8-12,共5页
Petroleum Education
共引文献418
-
1姚文仪.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中西方社会发展之比较[J].社会科学,2006(11):116-123.
-
2马良,范景武.理论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10):13-16.
-
3卫兴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和认识的几个问题[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3):24-28. 被引量:1
-
4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科技经济市场,2007(1):181-182.
-
5陈建峰.不容混同的两种工资[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2):69-70.
-
6吴海江,徐瑞方.道德实践的两个维度:自律与他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3):15-20. 被引量:8
-
7李展冬.试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现象[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2(3):20-22.
-
8蒋序怀.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劳动及劳动价值论”[J].探求,2002(4):21-23.
-
9师 丽.百年之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1(4):28-33.
-
10顾士明.深化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J].宿州师专学报,2001,16(4):1-4.
同被引文献17
-
1魏贻通.教育属性探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6(4):148-153. 被引量:1
-
2张德样.试论教育本质及其属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2(3):23-27. 被引量:1
-
3傅八军.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59-62. 被引量:19
-
4陈玄荣等.类语大辞典[M]鹭江出版社,2002.
-
5刘全有.和“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新析”的作者胡正强探讨两个问题[J].石油教育,1996,0(12):54-54. 被引量:1
-
6余立,.再论教育的属性[J].上海高教研究,1990(2):1-5. 被引量:1
-
7郭文安,靖国平.论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4):12-17. 被引量:12
-
8徐岱.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J].文艺研究,2000(3):11-20. 被引量:22
-
9夏再兴.论教育的双重属性[J].咸宁师专学报,2000,20(4):1-5. 被引量:4
-
10王巍一.论教育的两个属性[J].学海,2000(6):149-152. 被引量:1
-
1刘全有.和“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新析”的作者胡正强探讨两个问题[J].石油教育,1996,0(12):54-54. 被引量:1
-
2董新胜,刘超.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71-73. 被引量:2
-
3张文泉.关于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8-80.
-
4郝东山.正确把握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 全面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8(3):8-9. 被引量:1
-
5张恢敖.从少年儿童音乐学习热谈艺术教育的社会属性[J].中国集体经济,2001(6):46-47.
-
6付八军.再论高等教育属性[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4):8-11. 被引量:2
-
7陈杰,郭伟建,章怡.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对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4):33-34. 被引量:1
-
8陈汉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教探索,1993(4):79-80.
-
9李志新.关于建立教育市场的思考[J].韶关大学学报,1993,14(3):118-121.
-
10刘毅飞.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217-218.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