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每天新开业的工厂、店铺、公司,何止成千上万?每天新上市的商品货件,也可谓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怪现象,姑且称其为"洋名华货":瑞士糖——不是指瑞士国生产的,只是糖名的"尊称";克力架——饼干;"士多"——商店;"波"——球;还有什么多列士、维托夫、贝丝特、阿里斯特之类的招牌商标,把人弄得如坠五里雾中。洋文包装洋名品号风行中国国货市场,其经营作风极不正常。应该说,这是国内有些企业利用一些消费者盲目从洋的心理,不在产品质量、性能上下功夫,而是策划给国货披件"洋装","批发"错觉,以洋蒙人。有些业者则是为了赶时髦,借"洋"名抬高身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或港澳商家入乡随俗、平易近人的"洋货华名"现象。德国Benz汽车,翻译时先译"笨死",后译"本茨",最后妙译为"奔驰",音义兼顾,名实相副,着实风光传神。曾宪梓先生的Lion牌领带,先按英文意译为"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