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南洋问题研究》
1996年第3期68-75,共8页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共引文献8
-
1曾少聪.闽南地区的海洋民俗[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4):44-48. 被引量:2
-
2曾少聪.清代台湾与菲律宾闽粤移民的家庭结构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3):77-84. 被引量:2
-
3沈惠芬.华侨家庭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以20世纪30—50年代福建泉州华侨婚姻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2):68-76. 被引量:15
-
4曾少聪.生态人类学视角下东南地区的海洋环境与沿海社会[J].云南社会科学,2012(5):5-10. 被引量:5
-
5曾少聪.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5):54-59. 被引量:6
-
6罗佩玲.广东侨乡女性署押契约文书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3(12):66-82.
-
7郑一省,陈俊源.柬埔寨土生华人婚俗探析——以实居省狮子桥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4):140-149.
-
8王长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华侨的婚姻关系——以民国广东新会司法档案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9,39(2):207-21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5
-
1刘正刚,魏珂.清代侨乡女性生活探析——以开平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5-39. 被引量:3
-
2范若兰.新马华侨华人妇女史研究述评[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2):64-73. 被引量:2
-
3范若兰.近代中国女性人口的国际迁移(1860—1949年)[J].海交史研究,2002(1):108-122. 被引量:3
-
4陈印陶,方地.广东省顺德县女性人口国际迁移的原因及其特征[J].南方人口,1987,2(2):39-43. 被引量:6
-
5熊蔚霞,郑甫弘.抗日战争时期闽粤侨乡的侨眷生活[J].南洋问题研究,1992(4):39-48. 被引量:6
-
6陈干华.客家农村婚姻家庭稳定性的比较研究——以梅县南口益昌村的调查为例[J].客家研究辑刊,2003(1):61-67. 被引量:2
-
7范若兰.允许与严禁:闽粤地方对妇女出洋的反应(1860-1949年)[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3):67-76. 被引量:7
-
8李明欢.女性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通向希望之路:妇女与国际移民》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2007(4):79-83. 被引量:13
-
9陈翰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2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0.
-
10王静.1920—30年代的幵平侨乡妇女——侨刊的视野[D].广州:中山大学,2008 (5).
-
1概况[J].河南年鉴,2002,19(1):15-19.
-
2高英民.河北元氏县出土西周贝币[J].中国钱币,1994(2):39-39.
-
3吴远鹏.安溪《参山二房黄氏族谱》华侨史料剖析[J].福建史志,2000(4):54-56.
-
4郑泽隆.从馆藏华侨史料透视抗战时期广东后方救济南侨运动[J].海南档案,2002(3):15-19.
-
5胡红娟.民国乞丐讨术大扫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
-
6栾鸾.浅谈伪满经济概况及其性质[J].博物馆研究,2004(2):41-45.
-
7王含章.谋生方式对白马藏族社会之影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5):71-78.
-
8梅旭华.试述早期华人移民荷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1):46-51. 被引量:1
-
9王传武,刘江华.清代械斗治理与地方社会权势转移——以闽粤侨乡为例[J].农业考古,2014(1):91-95. 被引量:2
-
10吐娜.东返后的土尔扈特社会制度及其经济概况[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6(3):52-5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