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23,共1页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2
-
1刘义.职教师资“双师型”的内涵及建设途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1-4. 被引量:13
-
2李永采,张志涛.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影响[J].齐鲁学刊,1993(6):122-128. 被引量:6
-
3王义澄.适应专科教学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中国大学教学,1991(4):14-15. 被引量:40
-
4李桂霞,钟建珍,王立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0):4-6. 被引量:191
-
5易玉屏,夏金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内涵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16-17. 被引量:54
-
6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9):33-35. 被引量:36
-
7曹晔.重视兼职教师的发展 构建二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6):27-29. 被引量:46
-
8彭拥军.关于“双师型”教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3(29):28-29. 被引量:23
-
9吴诗芬.适应专科教育需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J].研究生教育研究,1994(2):67-69. 被引量:9
-
10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0(2):72-78. 被引量:71
二级引证文献117
-
1史世臻.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5):104-106. 被引量:1
-
2付婉莹.印刷高职教育产学研践习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出版与印刷,2014(1):51-53.
-
3崔发周.“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认定标准[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1(2):86-90. 被引量:23
-
4韩小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探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08(5):70-73. 被引量:1
-
5秦浩,张世红.加强甘肃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4):17-20.
-
6蔡丁.职业学校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08,24(5):7-9. 被引量:1
-
7徐元俊.论“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构成及认定[J].石油教育,2008(2):35-38. 被引量:9
-
8庞宇晖.培养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J].中国冶金教育,2008,13(2):46-47. 被引量:3
-
9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2008,24(14):26-28. 被引量:43
-
10孙连杰.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 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0(6):43-45. 被引量:7
-
1刘鉴农.黄炎培和职教社对于职业指导的贡献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1993(1):36-38. 被引量:2
-
2黑龙江省强调要发挥职教社对职教的促进作用[J].职教论坛,2004,20(09S):43-43.
-
3葛民浩.职业学校实施“双证书”制的探索[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1998(7):41-42.
-
4王立宏.职教社办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1996(11):30-32.
-
5詹重舫.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石油教育,2004(4):82-84. 被引量:1
-
6刘伟辉,王金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实施[J].成人教育,2006,26(10):25-26. 被引量:1
-
7陈铁牛.对高职高专实行“双证书”制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5,10(4):50-53. 被引量:3
-
8周大农,戚亚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10-13. 被引量:18
-
9孙宜翠.“双证书”制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4):83-84. 被引量:1
-
10汤大莎.利用职教社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办学新路[J].教育与职业,2000(12):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