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谈黄侃对“声近义通”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声近义通”作为一种训诂学上的术语,涵盖了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一种学说,即“声近义通说”.这种学说的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乾嘉学派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把文字当作语言的符号,彻底冲破字形的蔽翳,自觉地运用声义互求的办法进行训诂,“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乾嘉学派之所以提出“声近义通说”,是由于他们在总结前人训诂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不但同声符的形声字往往义通,甚至字形毫无联系,只要音同或音近,也每每同义.首先提出这种见解的是戴震.戴氏在《六书音韵表序》里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又在《转语二十章序》里说:“各从乎声,以原其义.”“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而其义亦可比之而通.”其后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继承其师的学说并有所发展.段氏在《广雅疏证序》里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作者 万世雄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0-95,共6页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同被引文献11

  • 1何九盈.乾嘉时代的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1(1):78-89. 被引量:10
  • 2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解实践(上)[J].古汉语研究,1990(4):28-36. 被引量:12
  • 3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524.
  • 4阮元.经室二集卷七之南江邵氏遗书序(清道光三年文选楼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
  • 5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乾隆五十三年余姚邵氏面水层轩刻本)[M].南京图书馆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 6黄云眉.清邵二云先生晋涵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 7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8黄侃.黄侃论学杂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9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5.
  • 10李海霞.汉语动物命名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