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析卤代烃类麻醉剂对肝脏的损害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8世纪末,英国化学家戴维(Humphry Dary)发现氧化亚氮(N<sub>2</sub>O)的麻醉作用,19世纪中叶开始正式将麻醉剂用于外科手术,至今已近200年历史,其间所使用过的麻醉剂已很多,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其中不少是属于卤代烃类。如临床上常用于局部麻醉的氯乙烷(C<sub>2</sub>H<sub>5</sub>CL)、二氟二氯甲烷(CF<sub>2</sub>CL<sub>2</sub>、又称氟利昂—12)等,用于全麻的三氯甲烷(CHCl<sub>3</sub>、俗称氯仿,亦称“哥罗仿”)及氟烷(CF<sub>3</sub>CHCLBr)等等。这类化合物多有一定的毒性,主要是对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个别毒性较大的临床上现已不再使用,如氯仿等。 卤代烃类麻醉剂在临床上使用最早的是氯仿。1847年,英国医生桑普逊(Sampson)首次在外科手术中用氯仿作麻醉剂,并获成功。之后,它几乎被医生们使用了一个世纪。但是,人们很快也发现它对肝脏的损害性质。氯仿能够溶解脂类,因而在它进入机体后就能很快穿过细胞膜,分布在所有的器官,其主要毒性在肝脏。动物实验表明,当注射小剂量的氯仿时,肝中会产生脂肪积聚。
作者 薛慧清
机构地区 山西中医学院
出处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66-66,共1页 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5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