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欧·亨利小说的叙事模式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欧·亨利独具匠心的创造,使其小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模式。即:一,二重组合的叙事对象。这在十九世纪短篇小说叙事艺术中具创新的意义。二,正、反向发展的叙述意念。反向意念的运用并非始自欧·亨利,但大量使用反向意念,使正反意念指向成为读者通常的接受模式,他却是第一人。三,删繁就简的叙事原则。他简掉的是详尽的图式,留下的是意念指向的丰富信息。
作者
聂世闻
耿文举
出处
《阴山学刊》
1995年第1期52-57,共6页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关键词
欧·亨利
小说
叙事模式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5
1
王丽亚.
聚焦折射下的人际关系──亨利·詹姆斯《金碗》聚焦模式评析[J]
.外国文学评论,1998(4):90-98.
被引量:8
2
黄建国.
短篇小说结构的凝聚点[J]
.小说评论,1994(1):80-82.
被引量:2
3
易平.
论欧·亨利的短篇小说[J]
.当代外国文学,1982,3(1):158-162.
被引量:5
4
申丹.
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1-8.
被引量:78
5
任诚刚,王玉敏.
杰作里的真正杰作——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赏析[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51-53.
被引量:15
6
任显楷.
欧·亨利在美国现代稿酬制度下的职业写作[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3):167-169.
被引量:5
7
申丹.
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1):4-10.
被引量:55
8
李发根,张友香,李琪.
及物系统的英汉对比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1):100-103.
被引量:5
9
钱歌川.英美小说选[M].香港:香港中外出版社,1975.
10
乔国强.叙事学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引证文献
4
1
童淑华.
《最后一片树叶》的叙事分析[J]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2):27-28.
被引量:5
2
唐伟清.
叙事视角下《最后一片叶子》的及物性分析[J]
.文教资料,2007(22):89-92.
被引量:2
3
郝玉娟.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风格、人物与叙事[J]
.芒种(下半月),2013(11):72-73.
4
黄金花.
欧·亨利小说的叙事风格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0(23):30-31.
二级引证文献
7
1
王亚静.
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浅析——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S3):40-42.
被引量:6
2
杨立华.
《最后一片树叶》中平凡而悲壮的人性美[J]
.中国科技信息,2009(24):303-303.
被引量:4
3
杨妍.
《麦琪的礼物》的及物性分析[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3(12):135-138.
被引量:1
4
王生辉.
《最后一片叶子》中多叙事线索的研究[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7):53-54.
被引量:1
5
罗玉凤.
真正读懂“这一篇”小说背后的价值——以《最后一片叶子》解读为例[J]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7,0(4):13-16.
6
陈静.
探析欧·亨利作品的人性主题[J]
.芒种(下半月),2013,0(2):86-87.
7
黄金花.
《最后一片藤叶》叙事语言解析[J]
.语文建设,2017,0(5Z):27-28.
1
杨振义,张宗仁.
刘兰芝艺术形象的两重组合[J]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5(4):111-112.
2
陆璐.
解读《傲慢与偏见》人物叙事手法[J]
.高考,2013,0(8):69-70.
3
李慧,张虹.
浅析梅里美小说的叙事风格[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17-19.
被引量:1
4
张中.
莫言结局[J]
.绥化学院学报,2009,29(6):87-89.
被引量:1
5
张祥亭,杨吉风.
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论德莱塞的矛盾性创作[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0(1):106-109.
6
蒋艳辉.
沟通历史和现实的对话——评霍桑对海丝特·白兰出场的叙事策略[J]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5):82-84.
7
李婕.
论潘金莲与李瓶儿性格的反向发展[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0(3):2-4.
8
王人恩.
当代最早论说“二重组合原理”者应是钱锺书[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3):64-66.
9
胡琴.
论潘金莲与李瓶儿人物性格的反向发展[J]
.文学教育,2008(20):28-29.
10
郭鹏.
从对传统文学接受模式的批评视角解读章太炎的文学观[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45-50.
被引量:1
阴山学刊
1995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