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亲爱的读者,在文革后的中国小说中,我们曾经读到过不少描写“父辈”的篇章。它们提供的往往是“弱者”的形象。可能是在我国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上半期那种“强势”政治的笼罩下,我们父辈中的一部分逐渐变得阴柔内向、循规蹈矩、胆小谨慎甚而唯唯诺诺。然而这决不是“父辈”的全部。我们的文学在开发父辈的精神力度方面是存在着欠缺的。有些作家曾经试图跳过父辈直接从“祖父”“爷爷”那里去采掘精神资源,于是出现了像莫言的《红高粱》、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那样的优秀小说。本期我们推出的《父亲是个兵》,是一篇直接将观察的焦点瞄准父辈的力作,它让我们领略到的是一种作为“强者”的父辈形象。作为“强者”的父亲,他身上流贯着永远的“血性”。这“血性”,鼓舞他在十六岁那年就参加“少年赤卫军”,投奔工农红军。
出处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1,共1页
Shanghai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