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反训词集释(一)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汇集古汉语中常见的反训词,以词为目,分别列举古文献实例,援引古注及当代学者的注解加以训释,以求正反二义的确诂。在分析的本义及其引伸、转化、假借中,结合探求每个词产生正反二义的过程,追溯反训形成的具体原因。全文较长,将分数次连载。此篇集释受、学、教等九字。
作者
余大光
出处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3期47-53,共7页
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关键词
受
学
教
祝
妖
祥
气
丐
介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30
1
洪波.
“给”字的语法化[J]
.南开语言学刊,2004(2):138-145.
被引量:46
2
朱德熙.
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
.方言,1979,1(2):81-87.
被引量:250
3
马启俊.
“反训”这个术语不能成立[J]
.古汉语研究,1995(2):42-45.
被引量:5
4
郗政民.
反训浅说[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4(4):16-22.
被引量:4
5
朱景松.
介词“给”可以引进受事成分[J]
.中国语文,1995(1):48-48.
被引量:9
6
石毓智.
兼表被动和处置的“给”的语法化[J]
.世界汉语教学,2004,18(3):15-26.
被引量:70
7
唐子恒.
从“介”的意义看反训的几个问题[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3-55.
被引量:2
8
周光庆.试论从本体论角度研究汉语词汇[M]//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
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0
朱熹.中庸章句[M]//袖珍本四书集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引证文献
3
1
周孟战.
反训对原型范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74-78.
2
周孟战,张永发.
反训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补充[J]
.孝感学院学报,2011,31(3):40-44.
被引量:1
3
殷树林.
安徽来安话中的“给”字句[J]
.绥化学院学报,2018,38(12):72-76.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龙德银,李华勇.
反训词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探究[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23(4):109-113.
被引量:1
1
黄鸿森.
这个“如”字不能去掉——试释“不尽如人意”和“不尽人意”[J]
.传媒,2003(3):48-48.
2
易秋成.
握句位语境之匙 开虚词兼属之锁——辨析文言虚词兼属连词、介词或副词时的意义和用法管见[J]
.科技资讯,2008,6(25).
3
曹石珠.
当代学者论离合[J]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65-70.
被引量:1
4
孙德平.
《广雅疏证》在同义词研究上的贡献[J]
.汉字文化,2007(5):43-47.
被引量:1
5
张玉来,高龙奎,耿军,孙志波.
历史书面文献音系“存雅求正”的性质与汉语语音史研究[J]
.语言研究,2016,36(3):35-44.
被引量:7
6
张勇.
浅谈概念隐喻教学[J]
.商情,2011(38):56-56.
7
卫继文.
《说文解字》应用刍议[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0(2):36-39.
8
国柱.
胡愈老学习世界语年份考[J]
.世界,1997,0(Z2):10-11.
9
周建设.
先秦语义来源理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7-111.
10
张玉来.
《韵略易通》的音系性质问题[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2):49-51.
被引量:2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