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管”外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人类为满足无极限的物质利益,不停顿地向自然界索取。其结果不仅使有极限的石油、煤炭、森林等资源日趋减少,而且带来能源缺乏和全球性的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这一点早就引起有良知的科学家们的警觉,有的已着手研究既能替代现有能源,又能减轻污染的新能源。物理学家们就是通过核裂变反应利用核裂能的,并建立了核电站。人们称此为重核裂变。可是,能产生重核裂变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而且还有核辐射的威胁。于是,为充分利用地球上极为丰富的资源——氘,物理学家们又进行了受控核聚变的研究和试验。但是,核聚变必须在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资巨大,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无法进行的。那么,在常温下能不能发生核聚变,做到投资小,成本低,无污染呢? 1989年3月23日,两位美国化学家——弗里斯曼和庞斯在美国犹他大学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他们在装有重水的“试管”(一种简单的装置)里,通过电解,发现了核聚变现象。这一宣告,如同一场风暴,震惊了全世界的物理学界,乃至相关的科学界。至今,这场风暴尚未停息,争议仍在继续。尽管物理学家不愿承认化学家的这一发现,但是,架不住人们对于干净的新能源的渴求,许多国家都悄悄地投入人力、财力,加紧从事这?
作者 司佾
出处 《瞭望》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3期31-32,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