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来自“郭沫若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的报道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88年11月26日至29日,“郭沫若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四川乐山大佛寺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辽宁、山东、河南、湖南、云南、贵州、广东、上海等地专家、学者90余人。会议收到专著及论文40余篇。会议尖锐地提出了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郭沫若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一些研究者有着一种危机感。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郭沫若是一个典型,由追求个性解放到群众解放,由向往资本主义文明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郭沫若少年诗稿》到《科学的春天》,贯串着一条爱国主义的红线,流露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感。他是一种代表,一种思潮,一个流派的代表,从文学到史学。文学方面,代表了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每一次重大的思想斗争,几乎都有他参与。史学方面,代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
作者 王锦厚
出处 《文史杂志》 1989年第2期48-48,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