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新青年》的"随感录"到"杂感"、"短评",再到"杂文"、编年体"杂文",标志着鲁迅对这种文体的自觉。但自觉并非源于文体的偏爱与选择,而是鲁迅直面生存的言说方式。它继小说、散文诗而来,在弃置了原本的"希望之盾"后,拿起抗世之矛,以"一掷身中的迟暮""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实践他以"无词的言语"质问苍天,使生存的世界振颤的生存决断。杂文刻写的正是鲁迅生命的历程与生存决断,对这部轮回的历史的彻底解构。
出处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2期1-7,共7页
Yangtze River Acade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