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西周时代指示代词“之”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对于指示代词"之"的性质,以往学术界有近指代词、泛指代词、兼指代词、古指称词等四种说法,都可商榷。指示代词"之"应是近指代词,它的区别性是很弱的,这是它很快失去远指性,变成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原因。远指代词"之"与其它远指代词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
作者
张玉金
机构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长江学术》
CSSCI
2009年第2期86-91,共6页
Yangtze River Academic
关键词
西周
指示代词
之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7
同被引文献
8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姚振武.
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01(4):30-36.
被引量:20
2
黄盛璋.
先秦古汉语指示词研究[J]
.语言研究,1983,3(2):136-157.
被引量:21
3
金启华.诗经全译[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8年..
2
徐丹.第三人称代词的特点[J].中国语文,1989,(4).
3
郭锡良.1989,《试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的体系》.《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
4
郭锡良.1980,《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六辑,商务印书馆
5
王力1983.《汉语语法史》,见《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
王力1944a.《中国语法理论》,见《王力文集》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7
张斌,胡裕树1988.《汉语语法》,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吕叔湘主编1979.《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9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语言论》(Language),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商务印书馆,1980.
10
吕叔湘1948.《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
共引文献
37
1
丘晖华.
略论《周易》中的古指称词“其”和“之”[J]
.作家天地,2019(24):19-20.
2
卢玉亮.
上古汉语“若”类指示代词来源试析[J]
.中国语文,2021(1):56-76.
被引量:5
3
卢玉亮.
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来源试析[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1):181-196.
4
孟洋.
人称代词活用研究概述[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S1):33-34.
被引量:1
5
彭宣维.
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56-65.
被引量:10
6
张玉金.
西周代词“厥”的性质再探[J]
.学术研究,2005(11):144-144.
被引量:2
7
张玉金.
论西周汉语中有无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J]
.古汉语研究,2006(1):59-66.
被引量:3
8
张玉金.
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5):74-81.
被引量:2
9
张玉金.
论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本用和活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8-96.
被引量:4
10
张玉金.
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及所指与称数考察[J]
.语言科学,2007,6(3):67-78.
同被引文献
82
1
吴琼.
试论“恶、安、焉”的演变和“那(哪)”的产生[J]
.语言研究,2002,22(S1):60-64.
被引量:2
2
徐默凡.
“这”、“那”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01(5):47-54.
被引量:35
3
曹秀玲.
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
.汉语学习,2000(4):7-11.
被引量:82
4
彭爽,金晓艳.
再探他称代词的指示用法——他称代词内部分类系统的考察[J]
.南开语言学刊,2004(1):77-84.
被引量:1
5
贝罗贝,吴福祥.
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J]
.中国语文,2000(4):311-326.
被引量:57
6
“何”字单独用不能指人吗?──与吕叔湘先生商榷[J]
.古汉语研究,1998(1):14-15.
被引量:1
7
张幼军,舟人.
《道行般若经》中“何所”的用法[J]
.古汉语研究,2004(3):54-57.
被引量:4
8
方梅.
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
.中国语文,2002(4):343-356.
被引量:254
9
管锡华.
从《史记》看同义词“孰”“谁”在上古的发展演变[J]
.古汉语研究,2000(2):85-90.
被引量:5
10
彭爽.
他称代词的指示用法初探[J]
.汉语学习,2002(2):34-4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3
1
李蕊.
甲骨文“之”字用法的再考察[J]
.求索,2013(11):141-143.
被引量:1
2
罗荣菊.
《孙子兵法》中“之”的语法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1,0(13):129-131.
3
曹炜,李璐.
21世纪以来的汉语指示、疑问代词研究(2000—2010)[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6(6):51-57.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张玉金.
21世纪以来甲骨文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出土文献,2021(2):1-16.
1
李向勤.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负迁移现象的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3-66.
被引量:1
2
曹广衢.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人称代词兼为指示代词的情况[J]
.贵州民族研究,1989,9(1):79-84.
被引量:3
3
张凯.
《尚书》双音节名词研究[J]
.汉字文化,2007(5):36-43.
被引量:1
4
李咸菊.
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53-55.
被引量:7
5
孙越.
浅谈泛指代词un和autre的几种配合用法[J]
.法语学习,2008(5):48-51.
6
刘光坤.
论羌语代词的“格”[J]
.民族语文,1987(4):50-58.
被引量:5
7
毛意忠.
汉语人称代词活用的法译问题——兼与《鲁迅短篇小说选》的译者商榷[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93-104.
8
毛意忠.
这些也是近年来的新语法现象吗?[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11(4):79-80.
9
张成柱.
法译汉时对代词的处理[J]
.外语教学,1984,5(4):53-57.
10
张菁,张遵融.
作·做[J]
.语文学习,2011(2):71-73.
长江学术
2009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