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备我身——王门泰州学身体观的一种诠释
被引量:4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59,共7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参考文献27
-
1《王心斋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卷一《语录》,第33页,第17页.
-
2《王心斋全集》附《明儒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一《会语正集》,第161页.
-
3戴震.《原善》卷下.
-
4李明辉.《儒家与康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9年,第204页.
-
5罗念庵.《论学书》,引自《明儒学案》卷十八,第402页.
-
6黄宗羲.《明儒学案》[M].中华书局,1985年版..
-
7《明儒学案》卷三十七,第877页.
-
8王畿.《语录》,引自《明儒学案》卷十二,第243页.
-
9《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21页,第119页,第90-91页,第124页,第123页,第123页,第101页,第106页,第90-91页,第106页.
-
10《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共引文献38
-
1廖名春.“慎独”本义新证[J].学术月刊,2004,36(8):48-53. 被引量:48
-
2李振纲.心体的重建与理学的终结——兼论蕺山学逻辑向度与历史向度的离异[J].现代哲学,2004(4):80-86.
-
3季芳桐.诠释泰州学派的英雄[J].学海,2004(5):70-74. 被引量:2
-
4陈林.从“无我轮回”说到“神不灭”论——印度佛教业报轮回说与中国六朝时期佛教因果报应论的问题意识[J].学海,2004(5):75-80. 被引量:2
-
5向燕南.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之探讨[J].史学理论研究,2001(4):31-41. 被引量:21
-
6谢路军.梁武帝对“神明观”的阐释及论证特色[J].南京社会科学,2005(8):31-34. 被引量:4
-
7曹萌.论《三国演义》的尚理倾向及其传达方式[J].明清小说研究,2006(2):199-211.
-
8张之沧.论身体和智慧[J].体育与科学,2006,27(5):11-14. 被引量:11
-
9苟小泉.近三十年陈献章哲学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9):32-36. 被引量:2
-
10向世陵.王夫之对理学诸命题的总结[J].哲学研究,2006(10):51-5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72
-
1宋耀武,崔佳.具身认知与具身学习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4):74-81. 被引量:64
-
2周格.戏剧性教学:试论具身教学的进路[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6):27-38. 被引量:16
-
3林玮.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2):30-33. 被引量:2
-
4夏来郁.简论范缜的《神灭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6(2):18-20. 被引量:2
-
5潘菽.论所谓心身问题(续)[J].心理学探新,1982,7(2):1-11. 被引量:1
-
6黄俊杰.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J].现代哲学,2002(3):55-66. 被引量:44
-
7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J].人文杂志,2005(2):28-31. 被引量:45
-
8冯源,苏彦捷.孤独症儿童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判断[J].中国特殊教育,2005(6):65-69. 被引量:16
-
9杜维明,黄万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杜维明、黄万盛对话录(节选)[J].求是学刊,2005,32(4):28-34. 被引量:11
-
10李宪堂.身体的政治与政治的身体——儒家身体观的专制主义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6):145-151. 被引量:9
-
1读点经典[J].当代贵州,2011(12):65-65.
-
2邵晓舟.论泰州学派美学的“身”范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4):95-99. 被引量:3
-
3高苹.试析孔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J].中国科技博览,2011(21):265-265.
-
4于欣.《吕氏春秋》“德”论研究[J].社科纵横,2005,20(2):138-140. 被引量:1
-
5马勇.知识分子与政治的距离[J].看历史,2012(5):7-7.
-
6经典语录[J].当代贵州,2015,0(22):57-57.
-
7胡军.“太和”理念的现代解读[J].民主,2006(12):27-30. 被引量:1
-
8经典语录[J].当代贵州,2015,0(2):65-65.
-
9高云萍.论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五常”的形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5-19. 被引量:1
-
10子禾.孔子践行“中庸”[J].中文自修,2010(1):4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