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年第7期91-91,共1页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
同被引文献17
1 杨璐,毕姗姗,卢炜,杨拔贤.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中联合应用瑞芬太尼与七氟烷药效学相互作用的研究[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4):345-348. 被引量:9
2 贺发贵,李长春,汪卫华.肾综合征出血热合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299-299. 被引量:1
3 刘水腾,童新灯.流行性出血热36例临床分析[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4):395-396. 被引量:2
4 姚春富,张艳霞.5例流行性出血热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像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9(4):89-89. 被引量:1
5 王翠萍,范立霞,类维富.异氟烷与七氟烷用于腹部手术闭环靶控吸入麻醉的对照研究[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7,10(4):328-330. 被引量:6
6 杨为松;刘泽富;白雪帆.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484-492.
7 翁心华;张婴元.传染病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77.
8 刘长文;严静.危重症临床基本监测与处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3-204.
9 S. Teixeira,G. Costa,F. Costa,J. da Silva Viana,A. Mota.Sevoflurane Versus Isoflurane: Does It Matter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J].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7(8)
10 Masui Kenichi,Kazama Tomiei.[Pharmacokinetic simulations of remifentanil][].Masui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2007
引证文献5
1 陈宁.其他疾病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24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15-7416. 被引量:5
2 杨力生.52例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4):410-411. 被引量:7
3 刘文.5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各期软腭的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524-525.
4 祝家群.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手术前不同麻醉方式对苏醒期情况的影响[J] .中国地方病防治,2013,28(6):472-473.
5 刘扬,李长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1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2):167-16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3
1 李劲松,陈志军,侯铁军,蔡正华,邢远.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相关特征[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12):740-743. 被引量:4
2 邓丽宁,侯宏波,李纯平.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高血压242例[J] .武警医学,2013,24(11):982-983. 被引量:1
3 李文杰,张锁才,史罗明.肾综合征出血热死亡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4):3805-3807.
4 邓丽宁,侯宏波.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35例临床分析[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3(7):602-603. 被引量:2
5 康岚,赵波,颜炳柱,杨宝山,陈立艳,毕蔓茹.胱抑素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8):5511-5513. 被引量:1
6 种迅.小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4):172-173. 被引量:1
7 余德华,江华勇,周其富,陈忠华,陈文迪.汉坦病毒感染患者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苏醒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2):2808-2810. 被引量:1
8 邢远,蔡正华,李琴丽,陈志军.西安市≤16岁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特征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0):1390-1392. 被引量:4
9 王连魁.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7,36(9):698-702. 被引量:17
10 李德春.血液净化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8,16(5):102-102.
1 李贵平,刘霞秋,崔锐,李振华,晏季贤.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 .放射免疫学杂志,1993,6(2):125-126. 被引量:1
2 李丽,李金玲,盛玉荣.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24(4):419-419.
3 赵正华.流行性出血热血液流变学分析[J] .中国微循环,2007,11(4):267-268. 被引量:4
4 曾惠琼,叶志中.γδT细胞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24(2):202-204.
5 徐雪,吕玲.Th17与Treg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现代免疫学,2010,30(3):257-261. 被引量:8
6 方国恩,华积德,沈炎明,闻兆章,申功恩,胡和平,高瀚.肿瘤坏死因子在动物多器官损害中的变化及意义[J] .中华创伤杂志,1996,12(1):39-40. 被引量:12
7 罗军敏,孙万邦,宋明英,张忆雄,汤贤英.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sP-选择素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J] .贵州医药,2005,29(12):1067-1069.
8 梁彩云,熊远,姚智慧,邱季春,狄飚.一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鉴定[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4,15(3):229-230.
9 刘春水,侯可法,王振华.流行性出血热甲襞微循环的变化(附164例分析)[J] .中国微循环,1994(4):199-200. 被引量:1
10 崔锐,刘霞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Tamm-Horsfall糖蛋白和β_2-m RIA的临床价值[J] .放射免疫学杂志,1993,6(1):5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