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湖南县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建设对策研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法合成原理对湖南省各县域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SPSS13.0技术对各县域的综合承载力指数进行了测算,采用系统聚类法划定各主体功能区,最后针对不同的功能区提出了有关建设的政策建议。
作者
文彦
蒲火元
刘耀泽
机构地区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出处
《长沙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10-12,共3页
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指标体系
划分标准
区域协调发展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1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37
同被引文献
4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4
1
tp ://www. china. com. cn/chinese./2006/Mar/1156685. htm, 2006 -03 -30.
2
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3):64-68.
被引量:73
3
张广海,李雪.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被引量:75
4
李军杰.
确立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基本思路——兼论划分指数的设计方案[J]
.中国经贸导刊,2006(11):45-46.
被引量:41
二级参考文献
21
1
朱启贵.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论[J]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10(1):11-23.
被引量:26
2
齐亚彬.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5):7-11.
被引量:96
3
段学军,陈雯.
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540-545.
被引量:63
4
张文东,易轶虎.
复杂系统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8(4):85-90.
被引量:7
5
魏后凯.
“十一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调整方向[J]
.学习与探索,2006(1):15-23.
被引量:30
6
李军杰.
确立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的基本思路——兼论划分指数的设计方案[J]
.中国经贸导刊,2006(11):45-46.
被引量:41
7
刘传明,曾菊新.
新一轮区域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4):56-60.
被引量:26
8
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课题组,高国力.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06(10):43-46.
被引量:48
9
陈雯,孙伟,段学军,陈江龙.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J]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被引量:116
10
曾菊新,刘传明.
构建新时期的中国区域规划体系[J]
.学习与实践,2006(11):23-27.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137
1
刘钰琪,邓永旺,王银,张博,王均瑶.
吉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配套政策研究[J]
.规划师,2020(S02):30-35.
被引量:7
2
曲林,曲鑫,李德江.
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动态监测技术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12):27-28.
被引量:1
3
管洲,于洁.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几个管理问题[J]
.管理观察,2008(5):25-26.
4
刘雨林.
西藏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
.生态经济,2007,23(6):129-133.
被引量:10
5
李宪坡,袁开国.
关于主体功能区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2(7):28-34.
被引量:11
6
李荐,赖华东.
从操作问题看主体功能区的制度基础建设[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47-49.
被引量:2
7
张广海,李雪.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被引量:75
8
刘雨林.
论西藏主体功能区划[J]
.西藏研究,2007(3):81-87.
被引量:6
9
李宪坡.
我国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刍议[J]
.热带地理,2007,27(5):385-389.
被引量:5
10
李铭,方创琳,孙心亮.
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107-120.
被引量:20
同被引文献
49
1
陈雯,段学军,陈江龙,许刚.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J]
.地理学报,2004,59(z1):53-58.
被引量:106
2
王卉彤,石刚.
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8(12):40-42.
被引量:5
3
李传武,张小林,吴威,曹卫东.
安徽省无为、和县区域主体功能的分区[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2):127-132.
被引量:5
4
郑度,葛全胜,张雪芹,何凡能,吴绍洪,杨勤业.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
.地理研究,2005,24(3):330-344.
被引量:173
5
郭显光.
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组合评价法[J]
.统计研究,1995,12(5):56-59.
被引量:195
6
丁鸿君,游惟淼.
以主体功能区的视角来看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以优化开发区为例[J]
.中国商界,2008(1):96-97.
被引量:4
7
段学军,陈雯.
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5):540-545.
被引量:63
8
刘卫东,陆大道.
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
.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被引量:84
9
魏后凯.
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
.中国发展观察,2007(3):28-30.
被引量:91
10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
.地理学报,2007,62(4):339-350.
被引量:645
引证文献
3
1
丁于思,高阳,周震虹.
基于混合聚类的湖南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3):393-396.
被引量:16
2
马随随,朱传耿,仇方道.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2010,19(4):91-97.
被引量:4
3
李芳,周兴.
乡镇级空间发展功能区划方法探讨——以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591-10593.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王利,于欣,王丹,张卓.
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优化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28-31.
被引量:8
2
张俊平,胡月明,阙泽胜,李常兴.
基于主分量模糊c-均值算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探讨——以广东省大埔县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1(1):134-139.
被引量:6
3
钟高峥.
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域的空间功能区划研究——以湘西州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1(5):839-843.
被引量:13
4
郭源园,胡守庚,金贵.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2012,32(12):67-72.
被引量:81
5
母容,张冉,张珞平,方秦华,陈伟琪,Paolo F.Ricci,张一帆,黄春秀,于正,吴侃侃,蔡静姗,俞炜炜.
基于多维决策分析的海湾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技术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1):11-17.
被引量:6
6
陈旭,赵默,朱海飞,王枝.
辽宁沿海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
.对外经贸,2013(12):63-65.
7
林锦耀,黎夏.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莞市主体功能区划分[J]
.地理研究,2014,33(2):349-357.
被引量:56
8
纪胜男,穆金婷.
基于聚类分析的主体功能区类型识别研究[J]
.河南科学,2014,32(1):123-127.
9
王利,纪胜男,马琳.
基于K-Means聚类的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试划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25(5):33-38.
被引量:4
10
念沛豪,蔡玉梅,马世发,庄立,张路路.
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研究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0-25.
被引量:18
1
徐和.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4,27(7):1-2.
2
雷艳,廖颖聪.
彭水县低碳经济发展及试点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2015(10X):145-147.
3
雷艳,廖颖聪.
彭水县低碳经济发展及试点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5,15(4):23-26.
4
本刊特约评论员.
“十一五”规划建议解读[J]
.国际金融,2005,0(10):2-5.
5
陈永林,孙巍巍.
赣州各县市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4):48-50.
6
李苏慧.
我国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3(6):54-57.
被引量:1
7
冷俊峰.
湖南区域创新体系制度建设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7):96-98.
被引量:3
8
包晓巍,姜照华.
大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
.科技资讯,2008,6(22):151-152.
被引量:2
9
戴德锋.
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4):54-57.
被引量:2
10
李翔.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通货膨胀的消费结构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1):95-98.
长沙大学学报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