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5,共5页
Asia-Pacific Economic Review
同被引文献20
-
1张蕴岭.寻找推进东亚合作的路径[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6):7-11. 被引量:15
-
2阎学通.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J].现代国际关系,1996(9):36-45. 被引量:14
-
3喻常森.东盟地区论坛的目标及大国的立场[J].东南亚研究,2000(4):22-26. 被引量:10
-
4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65-176. 被引量:158
-
5夏立平.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5(6):17-24. 被引量:9
-
6孙学峰,陈寒溪.中国地区主义政策的战略效应[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5):26-30. 被引量:17
-
7宋国友.美国的东亚FTA战略及其对地区秩序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7(11):34-40. 被引量:5
-
8张振江.亚太自由贸易区:美国战略与中国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4):50-56. 被引量:11
-
9周涛.“开放的地区主义”释义[J].国际商务研究,1998,19(5):31-34. 被引量:11
-
10张小明.美国是东亚区域合作的推动者还是阻碍者?[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7):4-16.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24
-
1孙学峰,赖华夏.冷战后中国地区合作政策的战略效应分析[J].国际观察,2009(2):49-56. 被引量:4
-
2潘光,戴轶尘.亚欧会议与亚太地区组织的互动关系——兼论新地区主义的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6(5):30-35. 被引量:2
-
3杨鲁慧,郭延军.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中国软实力战略[J].国际论坛,2008,10(2):42-47. 被引量:1
-
4刘永涛.东北亚地区主义语境下的中美关系[J].国际观察,2008(3):44-50. 被引量:3
-
5李开盛.地区国际主义与中国的东亚外交[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25(3):20-25. 被引量:2
-
6周方银.国际热点与中国的应对[J].当代亚太,2008(4):70-81. 被引量:1
-
7陈寒溪.东盟地区论坛的效力评估——一种理性主义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25(5):88-94. 被引量:9
-
8王光厚,王建波.中国参与区域多边合作的历史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13(1):91-96. 被引量:1
-
9徐进.东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问题与构想[J].当代亚太,2011(4):91-106. 被引量:27
-
10陈寒溪.美国“重返亚洲”对东亚合作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4):41-47. 被引量:8
-
1李钢,王皓.试论APEC与WTO的相互关系及中国的对策[J].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1(8):13-17. 被引量:1
-
2陆亚琴.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刍议[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1,15(3):16-18.
-
3张海平.从亚太经合组织看开放式地区主义[J].国际贸易问题,1998(11):5-12.
-
4郎丽华.经济全球化 障碍重重[J].中国集体经济,1999(1):44-45.
-
5赵楠.从APEC到“10+3”:中国的战略重点在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经纬,2003,20(3):64-66. 被引量:1
-
6郎丽华.非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J].经济研究参考,1999(75):47-47.
-
7敖丽红,赵儒煜.关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3,22(4):73-81. 被引量:18
-
8叶志辉,吴寒.沿边口岸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以阿拉山口口岸为例[J].北方经济,2010(22):81-84.
-
9亚太繁荣,惠及全球[J].工程机械文摘,2014(6):2-2.
-
10吴寒,贺凌云.阿拉山口口岸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1(8):55-60.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