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第三代新儒家与普世伦理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杜维明、成中英、刘述先、蔡仁厚等学者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普世伦理建设的必要性,他们均致力于对儒家伦理的挖掘与取舍,论证儒家伦理与普世伦理的会通与对接,关注儒学与非儒学的沟通交流,并在理论与行动上积极参与全球伦理建设,体现出对儒学地位认识的转变以及对话意识加强的特征。
作者
奚刘琴
机构地区
淮阴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4,共3页
Social Scientist
关键词
第三代新儒家
普世伦理
特征
分类号
B26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6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杜维明.创造的转化--批判继承儒家传统的难题[A].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卷一)[C].
2
杜维明.谈中西文化比较研究[A].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卷1)[C].396.
3
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109.
4
成中英.创造21世纪的人类命运:全球化经济发展与儒家及儒商的定位[A].文集(卷3)[C].
5
刘述先.“理一分殊”的规约原则与道德伦理重建之方向[A]..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169.
6
叶海烟.儒家伦理与世界伦理的对话[A].李明辉,叶海烟,郑宗仪.儒学、文化与宗教-刘述先先生七秩寿庆论文集[C].台北:学生书局,2006(民国95年).342.
7
蔡仁厚.儒学思想的现代意义[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民国76年).28.
8
林桂榛.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4-12-28(8).
9
孔汉思,周艺.世界伦理宣言[M].香港三联书局,1996.160.
10
景海峰.
文明对话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19-24.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7
1
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M].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2
孔汉思.世界伦理构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27-28.
3
孔汉思 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
杜维明.全球伦理的儒家诠释-东亚现代性的儒家含义[A]..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研讨会论文集[Z].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1999..
5
杜维明.文明竞赛-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N].中时晚报(台湾),1993-07-23.
6
杜维明 哈佛燕京学社 三联书店.儒家与自由主义-和杜维明教授的对话[A].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儒家与自由主义[C].北京:三联书店,2001..
7
刘述先.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M].台北:允晨出版社,1989.269-270.
共引文献
4
1
李承贵.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11.
被引量:2
2
阿里木.
有关儒学未来命运的几点思考[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35-37.
被引量:1
3
奚刘琴,王玉萍.
第三代新儒家视域下的全球文明对话[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2):24-28.
4
周良发.
景海峰先生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评析[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42-46.
同被引文献
2
1
郭齐勇.成中英先生的学术贡献[M]//潘德荣.本体与诠释--贺成中英先生70寿诞论文专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引证文献
1
1
奚刘琴.
成中英对儒学知识论的现代诠释[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6):751-754.
1
王兴国.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当代新儒家——以刘述先和蔡仁厚为例[J]
.社会科学文摘,2016,0(5):85-87.
2
周良发.
蔡仁厚儒学观论略——一种微观省察的谱系学建构[J]
.南方论丛,2012,0(3):19-25.
3
靳娟.
音乐教育地位认识[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4(10):85-87.
4
滕守尧.
当代审美文化与“对话意识”[J]
.文艺研究,1994(1):27-30.
被引量:4
5
王晓华.
从启蒙到对话:当代中国哲学的出路[J]
.探索,1994(4):60-60.
6
王树人.
“对话”与哲学的沟通——哲学随笔[J]
.哲学动态,2003(11):34-36.
被引量:2
7
马新钦.
牟宗三先生名字义蕴辨正[J]
.周易研究,2004(1):57-60.
8
任蜜林.
回顾与反思——《学志》二十年哲学论文述略[J]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0(1):49-52.
9
王艳华.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学视域——从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融合来看[J]
.学习与探索,2014(3):22-26.
被引量:1
10
郭齐勇.
儒学现代进程的整体反思——评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J]
.哲学动态,1991(4):39-41.
社会科学家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