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伽达默尔解释学有关理解和情境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在批判"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立足于语境方法之上,主张理解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是在诸多要素相协调一致的系统中的意义创造活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通过语言进行对话,而这一切都需要在一种双方平等关系的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笔者试运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有关理解和情境的观点来分析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
宋洪珍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出处
《科教文汇》
2009年第13期35-36,共2页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解释学
理解
情境
师生关系
分类号
G45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张家军.
论“理解教育”在教学上的创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5(1):42-45.
被引量:1
2
王金福.
解释学:对理解的理解[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6-10.
被引量:14
3
郭贵春,刘俊香.
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7):1-6.
被引量:19
4
金生.
相互理解与师生关系的新建构[J]
.教师教育研究,1994,9(4):60-67.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2
1
[1]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部告读者[J]
.读书,1994,0(3):157-157.
被引量:51
共引文献
50
1
李瑜.
我国师生关系10年研究述评[J]
.体育学刊,2004,11(6):90-93.
被引量:14
2
李桂林.
美国法哲学的阐释学转向[J]
.法商研究,2004,21(6):117-123.
被引量:5
3
刘静.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论丛,2003(3):9-15.
被引量:20
4
张育琳.
试论和谐社会高校的师生关系[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110-112.
被引量:33
5
彭同新.
以游戏精神重建师生关系[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7(6):11-14.
被引量:4
6
邝红军.
新旧解释学视野中的教育比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5):7-9.
7
徐震.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简析[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20(3):29-32.
被引量:1
8
徐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经典运用——对邓小平的一个重要命题的理解[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5):13-15.
被引量:2
9
李海平.
意义追问中的语境思维方式——当代语言哲学的方法论走向[J]
.长白学刊,2006(5):58-60.
被引量:2
10
李海平.
意义研究的哲学渊源及当代走向[J]
.学术交流,2006(10):12-16.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3
1
杜森,马成涛.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J]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84-85.
被引量:1
2
邵波.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J]
.教学研究,2005,28(5):392-394.
被引量:24
3
金生宏.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利学出版社,1997..
引证文献
1
1
徐艾学.
高校师生关系的解释学解读[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9):49-5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刘勇,彭新梅.
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沟通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2(1):45-48.
被引量:9
1
李多艺.
浅析应用文中模糊语言的运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1):52-53.
被引量:1
2
田丰.
建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新思潮?[J]
.文教资料,2011(3):13-14.
3
程玮.
教学文本释义——兼论伽达默尔文本观[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0(3):7-11.
被引量:1
4
程玮.
教学文本释义——兼论伽达默尔文本观[J]
.现代教育论丛,2007(6):15-18.
5
王文智.
语言学转向:课程史研究的新取向[J]
.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32-40.
被引量:3
6
隋淑芬.
儒家的道德叙事方法及其借鉴[J]
.思想教育研究,2005(9):13-15.
被引量:1
7
熊和平.
课程·文本·语言——兼谈课程研究的语言学转向[J]
.教育科学,2005,21(3):36-39.
被引量:1
8
胡军良.
当代道德教育的三重理性进路[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6,0(Z4):67-67.
9
荀渊.
话语、教育话语及近代中国教育话语的形成[J]
.大学(研究),2011(8):43-48.
10
鲁正一,张广君.
游戏隐喻下的教学对话:理解、问题与可能性[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3):76-80.
被引量:4
科教文汇
2009年 第1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