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杜甫的仁爱情怀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分别从泛爱情怀、自爱亲亲、博爱、爱的升华、爱之限阈等层面上论述了杜甫的仁爱情怀,从而展示了杜甫作为一位诗人所具有的淳厚的儒家仁爱情怀,也从感性的角度展示了杜甫的儒家思想体系。
作者
李利民
机构地区
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
出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88-89,104,共3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杜甫
仁爱情怀
诗人
中国
古代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50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1
1
《孟子·公孙丑上》,卷2,页15,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2
《孟子·梁惠王上》,卷1,页10,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3
《庄子·德充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67.
4
《孟子·告子上》,卷6,页11,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5
《孟子.离娄上》,卷4,页13,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6
《论语.学而》,卷1,页3,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7
《论语.雍也》,卷3,页19,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8
《论语.颜渊》,卷6,页12,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9
《论语.颜渊》,卷2,页12,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10
《孟子.公孙丑》,卷2,页7,朱熹.《四书集注》,巴蜀书社,1985年.
共引文献
50
1
韩成武.
“沉郁顿挫”新解[J]
.学术研究,2004(10):138-140.
被引量:3
2
尚永亮,王蕾.
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J]
.文艺研究,2004(6):42-50.
被引量:7
3
邓新华.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方文学释义理论[J]
.国外文学,2001(2):10-14.
被引量:2
4
张文澍.
风霜万里苦吟人──论元末回回诗人丁鹤年[J]
.民族文学研究,2005,23(2):101-105.
被引量:1
5
沈志权.
李杜咏月诗论略[J]
.浙江社会科学,2006(3):179-183.
被引量:1
6
张超.
再论杜甫时政诗的创作必须——由杨义“悟后解诗”法说起[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40-44.
7
葛景春.
论李杜五言古诗之嬗变[J]
.中州学刊,2006(5):237-241.
被引量:3
8
舒志武.
本色自然是仁爱——对杜甫诗歌的一种新认识[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5(6):117-123.
被引量:2
9
兴膳宏,蒋寅.
枯木上开放的诗——诗歌意象谱系一考[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4):30-40.
被引量:4
10
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2007(2):193-199.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4
1
冯建国.
杜甫诗歌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经典诠释[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9.
被引量:9
2
张玉柱.
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6):85-89.
被引量:2
3
周韵春.
杜甫与儒家思想[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3(2):87-100.
被引量:3
4
谢丽娜.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J]
.青年文学家,2010,0(7X):143-14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李峰.
浅论杜甫叙事诗中的儒家精神[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5):99-101.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庆华.
零度叙事,不动声色的残忍——基于三一律的《石壕吏》解读[J]
.读写月报,2024(21):25-27.
1
林虎英.
试析杜甫现实主义“骨”诗中的仁爱情怀[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1(4):48-50.
2
孙艳秋.
鲁迅思想和作品中的仁爱情怀[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28(3):134-136.
3
裴争,王寒.
欲的堕落和爱的升华[J]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86-88.
4
方英文.
嘉树[J]
.报刊荟萃,2007(10):1-1.
5
周建梅.
世间缠绵——论杜甫和辛弃疾的家国情炽和泛爱天下[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10):143-145.
6
龙永干.
叶圣陶作品的儒家文化意蕴[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1):45-47.
7
康元泰.
冰心“爱的哲学”与泰戈尔的“泛爱论”[J]
.国外文学,1990(2):75-86.
被引量:1
8
张海志.
由敬到爱的升华:解读女娲的人性美[J]
.科技与企业,2005(12):56-58.
9
闫敬芳.
闲适诗在白居易诗歌中的地位及产生的原因[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54-58.
被引量:2
10
蒋子龙.
赵本山:“别离婚!”——二〇〇九年的花边之二[J]
.杂文选刊,2010,0(3):47-47.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