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相融意识研究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午夜的孩子》中,拉什迪描写和展示了印度独立前后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民众的共处与宽容,语言在"去殖民化"中的相融,并把多种宗教文化典故纵横交错地融为一体,从多角度表现了他追求文化相融的观念和理想。
作者
陈小丽
机构地区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出处
《甘肃理论学刊》
2009年第3期151-155,共5页
Gansu Theory Research
关键词
拉什迪
《午夜的孩子》
文化
相融
分类号
I561.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王峰.
后殖民文学话语特征[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2):56-59.
被引量:5
2
史安斌.
"边界写作"与"第三空间"的构建:扎西达娃和拉什迪的跨文化"对话"[J]
.民族文学研究,2004,22(3):5-11.
被引量:17
3
萨尔曼.拉什迪,黄灿然.
午夜之谜(外一篇)[J]
.天涯,2004,0(1):54-62.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8
1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杨乃乔.后殖民批评,2001.
2
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1991.
3
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总序,1999.
4
爱德华·W萨义德;王宇根.东方学,1999.
5
Salman Rushdie.Imaginary Homelands:Essays and Criticism 1981-1991,1991.
6
艾勒克·博埃黙;盛宁;韩敏中.殖民与后殖民文学,1998.
7
Frantz Fanon;Black Skin.White Masks,1967.
8
Ayi Kwei Armah.Two Thousand Seasons,1980.
共引文献
22
1
周翔.
多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民族作家“身份”——以我国台湾原住民作家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127-129.
被引量:1
2
李美萍.
《西藏文学》的文化人类学想象——一本杂志的文化研究[J]
.西藏文学,2012(2):107-112.
被引量:1
3
王平.
论少数民族作家审美创作能力提高的途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146-149.
4
刘大先.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01-105.
被引量:8
5
陈小丽.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文化的冲突意识研究[J]
.甘肃理论学刊,2010(1):155-160.
被引量:2
6
梁福江.
龙骨·记忆·第三空间——《接骨师之女》的“边界写作”策略研究[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2):194-196.
被引量:1
7
王福生.
当代中国改革的走向和未来探析[J]
.未来与发展,2010,31(6):2-8.
8
刘大先.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失语、母语、双语及杂语诸问题[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90-94.
被引量:10
9
刘涛.
阿来的文化身份及其叙述策略[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8):110-111.
10
刘颖.
“西藏文学”与人类学的构思——以1976—1986年《西藏文学》的小说研究为例[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3(7):160-161.
同被引文献
1
1
梅晓云.
论S·拉什迪后殖民语境下“象”的思维——以《午夜之子》为例[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5):128-133.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贺婉莹.
《午夜之子》中“不纯”的语言现象分析[J]
.长安学刊,2017,0(1):112-114.
1
空草.
《午夜的孩子》被搬上舞台[J]
.外国文学评论,2003(1):152-152.
2
石海军.
故事与历史:“流散”的拉什迪[J]
.东方丛刊,2006(4):25-36.
被引量:2
3
苏忱.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费的印度[J]
.当代外国文学,2014,35(1):89-97.
被引量:2
4
张晓红.
记忆的家园,历史的想象——解读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J]
.当代外国文学,2007,28(2):85-94.
被引量:5
5
任玉鸟.
五味杂陈的酸辣酱——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的后殖民混杂性解读[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55-58.
被引量:1
6
黄芝.
从天真到成熟——论《午夜的孩子》中的“成长”[J]
.当代外国文学,2008,29(4):94-99.
被引量:7
7
王春艳.
《午夜的孩子》中的对话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161-161.
8
刘巍.
《午夜的孩子》中文化与宗教的第三空间建构[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7-59.
9
刘凯芳.
一位滔滔不绝地讲故事的大师[J]
.当代作家评论,2002(1):123-124.
被引量:2
10
刘雪岚.
拉什迪与布克奖[J]
.外国文学评论,2008(3):159-159.
甘肃理论学刊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