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30,57,共7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金
辽宁大学教育部211三期立项子课题"马克思哲学与现时代"
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
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与反思"(编号LO7AZX0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12
-
1邓晓芒.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生态主义探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1(1):69-75. 被引量:27
-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1962年,三联书店.
-
3海德格尔,2006年.《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
-
4黑格尔.《小逻辑》[M].商务印书馆,1980.第131页.
-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61-263页.
-
6胡塞尔.1986年.《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
7康德 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页.
-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12-113、84—85、81、85、63、86、73—74、77、58、114、97—99、100页.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56年、2002年..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3年、1972年、1980年..
二级参考文献12
-
1邓晓芒.补上“实践唯物论”的缺环——论感性对客观世界的本体论证明[J].学术月刊,1997,29(3):28-33. 被引量:22
-
2刘仁胜.《约翰·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学的阐释》,《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0页.
-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三联书店,1959年.第315-316页.
-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M].,..
-
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802页.
-
8[德]黑格尔,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0页.
-
9[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
10[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0页.
共引文献1070
-
1刘庆昌.论教育的形而上学——基于教育认识组织的立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65-72.
-
2庄仕文,李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15-17.
-
3夏燕.论电影艺术美:内容美与形式美的辩证关系[J].时代文学,2008(14):180-182. 被引量:1
-
4王江燕.民主政治建设与公共权力监督[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1-14. 被引量:2
-
5戈钟庆.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2-45.
-
6赖金良.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8-37. 被引量:5
-
7陈立旭.个人目的、个人利益与公共事业——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4(4):130-135. 被引量:2
-
8张盾.辩证法与当代哲学的命运——评阿多诺对辩证法的重新诠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4):5-12. 被引量:11
-
9周新城.经济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J].经济经纬,2004,21(4):1-4.
-
10王元骧.关于艺术形而上学性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4(4):5-15. 被引量:17
二级引证文献6
-
1龚泽松.以《逃出克隆岛》为例分析人的本质——基于CNKI计量可视化[J].神州,2019,0(29):30-30.
-
2李超群,刘洋.党内政治生态净化视阈下干部激励: 缘起、困境、出路[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0(4):13-19. 被引量:3
-
3邹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探微——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读与思考[J].青年与社会,2020(22):194-195.
-
4梁润成.“现实的个人”与分工关系探析——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43(3):60-67. 被引量:1
-
5任倚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三重境界[J].宁夏党校学报,2022,24(4):52-60. 被引量:3
-
6刘同舫.马克思主义是照亮新中国70年发展道路的理论之光[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18-24. 被引量:1
-
1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J].新华文摘,2009(20):162-162.
-
2熊世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6):1-1.
-
3朱彦明.马尔库塞的“新科学”和人与自然的和解[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37-42.
-
4杨青.对康德“人是目的”的环境伦理维度的积极解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34(4):19-22.
-
5王国坛,黄海洋.面向感性活动本身[J].河北学刊,2012,32(6):13-20. 被引量:1
-
6朱彦明.马尔库塞的“新技术”和人与自然的和解[J].北方论丛,2010(3):121-124. 被引量:1
-
7刘仁胜.生态文明转型的唯物主义基础[J].绿叶,2013(4):12-19. 被引量:1
-
8冯小卫,曹竞.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20(3):18-21.
-
9邵芳强,原野.思想的客观性——论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2):23-24. 被引量:1
-
10赵建军.人与自然的和解:“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审视[J].哲学研究,2012(9):28-31. 被引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