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 被引量: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十七年历史剧的兴盛出现在1958—1962年之间,且以现代剧作家构成其中的主体,出现这种独特话语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剧这一形式自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性。选择历史剧形式进行话语言说,表现出现代剧作家以历史剧创作这一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而构成了十七年中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镜像。其兴盛的内在动力是源于现代剧作家政治无意识升华的象征行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总体上是一种对人民讲述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存在与发展合法性的民族寓言,在"历史"中寄寓歌颂和证明的主题。也有许多史剧潜隐着史剧家一种在历史中重建启蒙话语的愿望,如借历史"干预生活",关注与呼唤"人"与"自我",揭露与反思国民性弱点等内容。
作者 温潘亚
出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64,共9页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中国第4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60400924)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8ZWD01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 2泰戈尔.《我的回忆》,吴华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51页.
  • 3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的叙事》,第24页.
  • 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523页.
  • 5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 6《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 7《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2卷),曹葆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0页.
  • 8徐迟.《郭沫若、屈原和蔡文姬》[J].剧本,1979,(1).
  • 9秦川.郭沫若与中国三题──有关郭沫若的历史评价及相关问题[J].郭沫若学刊,2000(1):31-35. 被引量:1
  • 10吕家乡.历史剧《蔡文姬》和《武则天》新解[J].文史哲,1993(4):90-93. 被引量:2

共引文献77

同被引文献38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