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温病条辨》湿温邪入中焦的治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湿热病邪处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温传之中焦,因土为杂气,兼证甚多,皆以苦辛寒、苦辛淡立法,因“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燥湿清热,寒能清热,淡能渗湿也”。笔者拟就湿热病邪从上焦传至中焦的不同形式,对其在中焦的治法方药作以下探究。
作者
马娟娟
袁晓栋
刘亚珠
机构地区
陕西中医学院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09年第5期456-456,共1页
Jili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湿温
中焦
分类号
R254.2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刁人政.
《温病条辨》治法特色探讨[J]
.四川中医,2003,21(7):5-6.
被引量:4
2
高展翔,黄海.
分消走泄法浅析[J]
.山西中医,2007,23(4):48-48.
被引量:5
3
胡浩,周铭心,吕光耀.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邪治法特点管窥[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939-941.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16
1
郑家淑.
湿温证用分消走泄法之刍见[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28(3):22-23.
被引量:5
2
雷仲辉.
论湿热类温病“邪留三焦”证治[J]
.自贡医药,1995,17(2):34-35.
被引量:1
3
曾艺鹏,李剑锋,蒋玉珍.
分消走泄方药配伍理论探讨[J]
.新中医,2006,38(3):7-9.
被引量:14
4
刘景源.
“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一)[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8):32-35.
被引量:30
5
赵聚山.
《温病条辨》药物性味配伍规律浅探[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5):8-10.
被引量:3
6
李刘坤.吴鞠通医学全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6-93.
7
陈克正.叶天士诊治大全[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36-148.
8
宋乃光.温病八大名著[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607-663.
9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第二版.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118—12.
10
黄志英.叶天士医学全书[M].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025-1054.
共引文献
18
1
王婕,陈国忠,吴瑕,李璐璐,袁铁超,欧智海,易志忠.
陈国忠运用调中益气化湿汤治疗脾虚湿盛证疾病经验拾萃[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9):44-47.
被引量:1
2
刘国明,刘庆学,崔瑛,全香美,刘晓坤,顾召,俞嘉琪.
香砂六君子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新冠肺炎恢复期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85):243-244.
被引量:1
3
袁晓栋.
湿温气分证治疗首以调畅气机初探[J]
.江西中医药,2008,39(6):13-14.
4
耿学英,宋乃光.
吴鞠通论治湿热病特点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417-418.
被引量:12
5
彭丽坤,陈仁寿.
《温病条辨》用药特色探讨[J]
.吉林中医药,2009,29(4):353-354.
被引量:2
6
刘文军,薛伯寿.
分消走泄法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2010,29(10):762-763.
被引量:9
7
宋健,郑旭锐.
《温病条辨》治湿注重清、化、利[J]
.河南中医,2010,30(11):1061-1062.
被引量:2
8
莫晶,张吉芳,张福利,张洋,马伯艳.
分消走泄法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12,29(5):92-94.
被引量:10
9
董历华,王璞,王嘉伦,王亚旭.
蒲辅周运用黄芩治疗温病经验举隅[J]
.世界中医药,2013,8(10):1210-1212.
被引量:2
10
娜布其玛,阿拉坦敖日格乐.
浅谈中医理论之“湿邪”[J]
.北方药学,2015,12(4):134-136.
被引量:6
1
王太秋,王文元,李树园.
中医治疗痛经[J]
.黑龙江中医药,2009,38(6):60-60.
被引量:1
2
范国君.
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J]
.四川中医,2014,32(8):185-186.
被引量:10
3
杨华升,杨薇,李娜,田一梅,张佳莹,李秀惠.
手足口病的中医学病因特点分析[J]
.环球中医药,2010,3(6):413-415.
被引量:6
4
王晓萍,周语平.
浅谈吴又可《温疫论》的“杂气”病因说[J]
.甘肃中医,2006,19(3):1-3.
被引量:2
5
韩尽斌,李斯文.
从杂气病因学谈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治疗[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4):91-92.
被引量:6
6
金庆雷,金庆江.
吴有性《温疫论》“杂气”说辨[J]
.江苏中医,1992,13(9):29-32.
7
张长花.
升降散应用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7):733-733.
被引量:2
8
程旭明,李颖峰.
针刺足三里治疗发热64例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89-89.
被引量:1
9
李振洁,刘利平.
升降散治疗皮肤病机理及临证应用探要[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74-74.
被引量:6
10
张卫华.
用知识战胜失眠[J]
.健康指南(中老年),2011(4):4-7.
吉林中医药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