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论余华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风格多变,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纵向梳理余华小说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人性恶”、温情“苦难”和“怪诞夸张”三个阶段,通过对其典型作品的分析,发现在余华小说纷繁芜杂风格巨变的叙述形式下,始终不变的是作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深深思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若守望。
作者
谢成梓
机构地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5期83-85,共3页
Modern Chinese
关键词
余华
主题
人文关怀
精神守望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B82-053 [哲学宗教—伦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5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2
1
张瑞英.
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
.文史哲,2006(3):95-101.
被引量:5
2
吴义勤.
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意义[J]
.文艺争鸣,2000(1):71-77.
被引量:64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余华,杨绍斌.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J]
.当代作家评论,1999(1):4-13.
被引量:149
2
倪伟.
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J]
.当代作家评论,2000(4):56-63.
被引量:22
3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
4
余华.《活着》前言[A]..余华作品集(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
余华.自传[A]..余华作品集(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
余华.虚伪的作品[A]..余华作品集(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
余华.现实一种[A].余华作品集:(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
余华.古典爱情[A].余华作品集:(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9
余华.难逃劫数[A].余华作品集:(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
余华.死亡叙述[A].余华作品集:(1)[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
67
1
刘思瑶.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平等”主题[J]
.作家天地,2020,0(6):3-4.
2
李富强,张永安.
试析余华小说中对人性的开掘[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32.
被引量:1
3
张晓峰.
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J]
.文学评论,2002(5):103-110.
被引量:11
4
王达敏.
民间中国的苦难叙事——《许三观卖血记》批评之批评[J]
.文艺理论研究,2005(2):54-61.
被引量:11
5
张晓峰.
从先锋写作到现代写实——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写作的转型[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5):786-789.
被引量:1
6
王玉宝.
虚妄: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在细雨中呼喊》与余华的小说创作[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35-39.
被引量:3
7
郭运恒.
向死而生——也论鲁迅、余华小说中的“死亡”意蕴[J]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2):127-129.
被引量:4
8
彭爱华.
近十年余华研究述评[J]
.宜宾学院学报,2006,6(4):58-62.
被引量:4
9
郭运恒.
终极的探寻——试论鲁迅、余华小说创作中“死亡”主题的不同意义[J]
.理论月刊,2006(6):126-128.
被引量:1
10
莫付欢.
从人间的“屠宰场”走向家庭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演化趋向[J]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3):19-21.
同被引文献
52
1
徐济民.
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J]
.时代文学,2009(4):17-18.
被引量:1
2
严光德.
“家”与“漂游”的二重奏——试析余华小说中的两个主题意向[J]
.时代文学,2009(17):158-159.
被引量:1
3
王林.
论余华《活着》的叙事艺术[J]
.青年文学家,2009(12):51-52.
被引量:4
4
张无畏.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中的苦难问题[J]
.成功,2009(2):288-289.
被引量:3
5
萧然.
近观美国[J]
.全国新书目,2009,0(19):32-32.
被引量:1
6
杨小滨.
欲望主体与精神残渣 对《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读[J]
.上海文化,2009(6):24-38.
被引量:6
7
杨婷.
《活着》的道家思想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93-194.
被引量:4
8
龚叶芳.
从精英向大众撤退——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余华创作的转型现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2):350-351.
被引量:1
9
叶淑媛.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1):148-151.
被引量:5
10
王艳艳,高淮生.
孤寂的童年与冷酷的写作——论童年经验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J]
.电影文学,2009(3):135-136.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史莉娟,刘琳.
在裂变与沉淀中行进——2009年余华研究综述[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5):57-64.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
8
1
赵自云.
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合法性地位的建构[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3):90-94.
2
王永兵.
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与新时期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化[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2):21-28.
被引量:8
3
宋立国.
试析余华《兄弟》的创作困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4):23-25.
4
谢国平.
人性的异化与爱的救赎:余华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4):25-27.
5
姜晶.
余华转型的契机——谈《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生命尊严[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2):15-16.
6
冯亚.
关于余华小说主题研究[J]
.艺术科技,2015,28(12):19-19.
被引量:1
7
张爱华.
《活着》电影改编与小说原著的苦难方式[J]
.电影文学,2017(5):117-119.
被引量:1
8
张玥.
试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
.小品文选刊(下),2015,0(12):36-36.
1
曾卓.
谈两本书的题辞[J]
.黄河文学,2001(1).
2
胡昕.
一个零余者的精神守望[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4):16-17.
3
林菊芳.
图书室抒怀[J]
.湖南教育(下旬)(C),2012(1):63-63.
4
颜敏.
王安忆《天香》中的女性生存图景及其价值[J]
.创作与评论,2016(8):39-45.
被引量:3
5
赵克明.
精神守望[J]
.教师博览(上旬刊),2017,0(5):3-3.
6
韩捷进.
精神守望:苏联作家的执著[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36-40.
被引量:1
7
查娜.
物化时代的精神守望——解读包龙的诗[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64-66.
8
王艳云.
黄土地上的精神守望——《厚土》价值取向新论[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1):23-27.
被引量:1
9
丁纯.
论韩少功散文的精神守望——以《山南水北》为例[J]
.中国文学研究,2015(1):107-110.
被引量:7
10
唐林生.
宗教的伦理价值与社会适应性[J]
.中国宗教,2004(3):54-55.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