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虽然在西方刑事和解理论中存在恢复正义理论、平衡理论、叙说理论3种学说,但是我国的刑事和解与西方的刑事和解存在诸多区别,不能简单地将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嵌套在西方的法学理论体系之下。立足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司法实践,和谐司法、利益兼得、契约理论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我国今后构建刑事和解程序奠定了基础。
作者
章华峰
机构地区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检察院
出处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25-128,共4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关键词
刑事和解
理论基础
和谐司法
利益兼得
契约理论
分类号
D915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9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226
同被引文献
63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0
参考文献
10
1
陈瑞华.
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J]
.中国法学,2006(5):15-30.
被引量:454
2
刘凌梅.
西方国家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介评[J]
.现代法学,2001,23(1):152-154.
被引量:350
3
[德]汉斯·约阿希德·施奈德.许章润译.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419.
4
马静华,罗宁.
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6,20(1):66-72.
被引量:77
5
陈国庆,陈瑞华,汪建成,张志铭.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15(4):3-7.
被引量:31
6
陈光中,葛琳.
刑事和解初探[J]
.中国法学,2006(5):3-14.
被引量:452
7
马静华.
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
.政治与法律,2003(4):113-122.
被引量:128
8
黄京平,甄贞,刘凤岭.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事和解——“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和解”研讨会学术观点综述[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5):108-115.
被引量:97
9
肖仕卫.
刑事法治的“第三领域”: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分析[J]
.中外法学,2007,19(6):721-734.
被引量:34
10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56.
二级参考文献
169
1
孙昌军,陈炜.
试论英国公司法人犯罪法律价值观念的新变化[J]
.现代法学,1999,21(2):116-120.
被引量:22
2
陈玉范,屈广臣.
“私了”问题的法律思考[J]
.当代法学,1995,9(1):24-25.
被引量:13
3
刘星.
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24-36.
被引量:84
4
刘志成,熊明.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解不诉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1):85-90.
被引量:23
5
左卫民,朱桐辉.
谁为主体 如何正义——对司法之主体性理念的论证[J]
.法学,2002(7):11-21.
被引量:40
6
蔡庆丰.
适用自愿和解方式处理轻伤害案件探析[J]
.人民检察,2005(03X):37-39.
被引量:5
7
刘方权.
恢复性司法:一个概念性框架[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17(1):31-36.
被引量:45
8
邵军.
恢复性司法的利弊之争[J]
.法学,2005(5):113-115.
被引量:29
9
周成泓.
司法主体性理念探析——以民事司法制度为中心[J]
.甘肃社会科学,2005(3):60-63.
被引量:1
10
邓正来.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J]
.政法论坛,2005,23(3):52-72.
被引量:51
共引文献
1226
1
李灿.
污染环境犯罪惩治的恢复性司法模式[J]
.刑事法评论,2021(1):603-636.
被引量:2
2
窦云鸽.
检察机关对部分事实不予认定案件中被害人的权利保护[J]
.天津法学,2021,37(3):73-79.
3
陈坤.
法理之学理分析与体系建构[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30(5):93-108.
4
熊亚文.
功能主义刑法的消极面向及其体系展开[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30(2):125-143.
被引量:3
5
罗贵月.
被害人谅解有效性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基于认罪认罚裁判样本和访谈的实证研究[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3,35(6):56-67.
6
聂友伦.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限制的制度逻辑[J]
.环球法律评论,2023,45(3):180-197.
被引量:6
7
张梽功.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刑事和解制度的调适[J]
.中国监狱学刊,2023,38(1):37-42.
被引量:1
8
彭昕.
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困境与调适方向[J]
.民间法,2021(1):76-92.
9
刘金松.
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中间状态”:听取意见式司法的兴起[J]
.河北法学,2024,42(8):176-200.
10
张彬,丁建玮.
起诉必要性审查制度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以T市1533件审查起诉案件为实证样本[J]
.河北法学,2024,42(6):144-164.
同被引文献
63
1
吴靖,孔祥雨.
宽严相济政策下的刑事和解制度[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9,25(2):68-71.
被引量:3
2
徐静村,谢佑平.
刑事诉讼中的诉权初探[J]
.现代法学,1992,14(1):6-10.
被引量:49
3
孙笑侠.
公、私法责任分析——论功利性补偿与道义性惩罚[J]
.法学研究,1994,16(6):28-35.
被引量:72
4
曹红洲.
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分析[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3):139-140.
被引量:1
5
孙学文.
刑事和解制度与公诉权[J]
.天津法学,2009,25(S1):27-29.
被引量:1
6
杨忠民.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对一项司法解释的质疑[J]
.法学研究,2002,24(4):131-137.
被引量:59
7
杨解君.
契约文化的变迁及其启示(上)——契约理念在公法中的确立[J]
.法学评论,2004,22(6):16-23.
被引量:33
8
吕世伦,张学超.
权利义务关系考察[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8(3):53-60.
被引量:19
9
高新华.
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3):61-63.
被引量:3
10
石磊.
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J]
.法商研究,2006,23(5):92-99.
被引量:44
引证文献
6
1
樊玉见.
检察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价值分析[J]
.学理论,2010(22):119-120.
被引量:1
2
崔爱鹏.
刑事和解理论基础新探[J]
.学习论坛,2011,27(8):76-80.
被引量:1
3
叶心华.
检察环节刑事和解制度的探讨和应用[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9):125-125.
4
李会彬.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新探——以刑、民事责任转化原理为视角[J]
.法商研究,2015,32(4):90-100.
被引量:24
5
胡荣,秦祖建.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价值功能和运行模式[J]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2):66-68.
被引量:1
6
李会彬.
传统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关系的理论反思及其重新界定[J]
.政治与法律,2019,0(7):38-49.
被引量:15
二级引证文献
40
1
杨军.
刑法上赔礼道歉的教义学构造[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3):141-159.
被引量:2
2
王勇.
刑附民公益诉讼案件惩罚性赔偿的民事适用及其刑事调和[J]
.政法论坛,2023,41(3):106-118.
被引量:10
3
陈异慧,裴芳.
我国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现状及其治理反思[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15):209-210.
4
卓书逸.
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构想与配套措施[J]
.楚天法治,2019(33):114-114.
5
吴靖,孔祥雨.
宽严相济政策下的刑事和解制度[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09,25(2):68-71.
被引量:3
6
李婉楠.
论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7):120-121.
7
黄云波.
论赔偿对量刑、定罪与行刑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1):73-82.
被引量:7
8
胡荣,秦祖建.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价值功能和运行模式[J]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2):66-68.
被引量:1
9
熊亚文.
刑法私法化:现实图景与理论空间[J]
.现代法学,2016,38(4):167-182.
被引量:19
10
薛梦寒.
新刑诉法视域下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冲突与整合路径[J]
.求索,2017(1):155-159.
被引量:3
1
江雯斐.
交通肇事案件与刑事和解制度[J]
.江西社会科学,2011,31(10):175-178.
被引量:1
2
郭殿雄.
关于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67-69.
3
廖家明.
刑事和解的契约法视角解读[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19-23.
被引量:5
4
蔡永彤,石运光.
刑事和解的契约法视角解读[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119-123.
被引量:4
5
申自强.
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理论基础介评[J]
.南方论刊,2014(5):68-69.
6
马静华.
刑事和解制度论纲[J]
.政治与法律,2003(4):113-122.
被引量:128
7
叶祖怀.
刑事和解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
.法律适用,2008(1):63-66.
被引量:11
8
骆多.
刑事和解负面问题探因——以其理论渊源为视角[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11-114.
9
韩东成.
刑事和解制度简论[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2-15.
被引量:2
10
吴建雄.
刑事和解:和谐社会理论的司法诠释[J]
.人民检察,2010(2):37-40.
被引量:1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