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95博士生王飞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
作者
王飞
机构地区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处
《针灸临床杂志》
1998年第6期1-3,共3页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关键词
针刺手法
形成
发展
分类号
R245.3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77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1
1
毛良.古医书《脉书》诠释.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0):44.
2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61,80-82.
3
河北中医学院.灵枢经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
李磊,何若愚.《流注指微赋》评述.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9):37-39.
5
李鼎.
非呼吸而在手指——手指补泻法的由来和应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40-43.
被引量:6
6
陆焱等主编,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
7
杨华元,顾训杰,王志煜,姚为华.
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研制及其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1991,10(3):35-36.
被引量:21
8
杨丽华,李学武,耿恩广.
捻转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影响的观察[J]
.中国针灸,1992,12(5):35-38.
被引量:8
9
范均铭,郝长源,李秋风.
针刺徐疾补泻法对中风患者下肢血流量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1990,9(2):5-6.
被引量:6
10
解秸萍.
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J]
.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28-29.
被引量:82
共引文献
177
1
赵倪娟,陆翔.
捻转刺法源流考[J]
.中医文献杂志,2023,41(4):36-39.
2
杨益,邵凯.
巨刺法结合双侧功能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5):25-28.
被引量:3
3
段艳蕊,王志祥,袁卓珺,李琦.
试从脾胰关系论糖尿病的证治机理[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8):4-6.
被引量:2
4
黄涛,黄鑫.
古代不同时期大肠病症取穴规律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3-5.
5
陈利,张卫.
针刺疗法配合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粘连42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14-15.
被引量:3
6
宋兴.
中医老年生理特点[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4):13-16.
被引量:23
7
黄靖宇,万娇,钱俊辉,范宏元,罗才贵.
巨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45例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1):74-75.
被引量:8
8
万娇,樊玲,黄靖宇.
巨刺在中风后偏瘫中的运用和研究概况[J]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2):49-50.
被引量:5
9
范刚启,吴旭,薛忠元,毛树章.
Application of Healthy-Side Needling to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Hemiplegia[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2,22(2):143-147.
被引量:1
10
班维固,程光宇,丁宁,程为平.
针刺后溪、申脉对青年健康人大脑中动脉影响的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1-4.
被引量:10
同被引文献
18
1
睢明河,周宇姝,马文珠,马惠芳,王朝阳,于天源.
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红细胞计数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04,29(3):213-216.
被引量:28
2
陆焱垚.
试论陆瘦燕、朱汝功的针灸学术思想[J]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6,10(2):20-23.
被引量:3
3
杨华元,夏锦杉,顾训杰.
计算机针刺手法模拟系统[J]
.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35-36.
被引量:6
4
李志刚.
《针灸大成》对针法灸法学的贡献[J]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0):3-4.
被引量:21
5
沙岩.
关于针刺有效刺激量和维持一定的有效刺激时间问题的探讨[J]
.针灸临床杂志,1996,12(4):21-22.
被引量:12
6
李庆华,李付国,艾炳蔚.
中医针刺手法用传感针的研制[J]
.传感技术学报,2006,19(2):285-288.
被引量:23
7
杨华元,刘堂义,蒯乐,高明,胡追成.
针刺手法参数实时采集及教学演示系统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311-314.
被引量:27
8
刘堂义,杨华元,李小俊,蒯乐,高明.
“针刺手法信息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针刺研究,2008,33(5):330-333.
被引量:21
9
口锁堂,郑魁山.
郑魁山教授针灸学术思想概述[J]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43-44.
被引量:17
10
吴焕淦,张志枫,何星海,郑锦,张瑾,陆焱垚,崔云华,马晓芃.
陆氏针灸流派的形成与传承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5.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1
1
孙艳红,刘堂义,杨华元.
针刺手法的传承与客观化[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23):651-65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涂涛,苏业豪,宿翀,王磊,赵亚楠,陈捷.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针刺手法分类系统开发与应用[J]
.针刺研究,2021,46(6):469-473.
被引量:6
1
陈学兵.
内病外治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02(7):44-45.
2
瞿延飞,张六通,梅家俊.
补脾抗衰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江苏中医,1994,15(10):38-39.
被引量:7
3
郑金生.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Ⅱ)[J]
.中药材,1990,13(7):43-45.
被引量:15
4
张鸿来,贾得道.
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形成与发展[J]
.医学与哲学,1993,14(7):28-30.
5
乌云斯日古楞,松林.
试论蒙医骨伤科的形成与发展[J]
.蒙医药,2001,15(4):1-3.
被引量:1
6
侯薇.
仿生功的形成与发展(续)[J]
.中国气功,1989(6):19-22.
7
聂晶.
活血方源流简论[J]
.江西中医药,2003,34(2):34-35.
被引量:1
8
叶新苗.
论中医病因学的形成与发展[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1):5-7.
被引量:2
9
俞洋,贾蕴颖.
浅议肾与命门的关系[J]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04-1905.
被引量:3
10
蔡秋生.
论中药外治的形成与发展[J]
.海南医学,2001,12(7):64-65.
被引量:12
针灸临床杂志
1998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