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学经典的“生成”语境与“指认”困境----以“十七年”散文的文学史叙述变迁为例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过程中,其"经典指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其经典指认特点主要集中在"当下语境"给予它的制约。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性则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强调中国当代文学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性",所以"审美进化论"思维支配着文学史叙述,同时设定了"文学经典"价值的逻辑前提。二是"本质主义"写作受到普遍推重,具体表现为文学因素的"等级划分"。第三阶段从8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受"五四文学正统论"的普遍影响,研究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把现代文学经典性作为指认当代文学经典的基本参照和厘定标准。在上述三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典"指认亦产生诸多困惑,比如,随着"经典"作家在论证分歧中逐步趋于集中,文学史观的矛盾性也日益凸现出来。"文学本体"论和多重关系中的"文学存在论"之间的裂隙,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弥合,反而更加扩大了。纯粹审美视野及其以审美进化论作为文学史现象的观照方式,与从整体的社会文化演进及其形成的历史语境对文学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思维方式之间,体现在"文学经典"的认定上已经产生了不少的差异。
作者 席扬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8-103,共6页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陈荒煤任顾问,郭志刚,董健等人担任"定稿"者,冯刚等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初版.
  • 2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22院校联合编纂.《中国当代文学史》.
  • 3冯牧任顾问,王庆生任主编,华中师大中文系编纂.《中国当代文学》(共三册),第一册初版于1983年,第二册1884年第1版面世.
  • 4全国高等教育自学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86)》,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 5冯刚等.《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5页.
  • 6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第一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23页.
  • 7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中国当代文学》第一册,第342-343页.
  • 8复旦大学等22院校编.《中国当代文学史》(2),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43页.
  • 9《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2005年版.
  • 10《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16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同被引文献44

二级引证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