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颂歌美学与红色史诗是"十七年"文学的审美主流。从建国初期的"新华颂"到大跃进民歌再到六十年代初期的政治抒情诗,时代颂歌的抒情模式成为政治化的审美规范,对"干预生活"创作潮流的批判则是巩固其权威性的重要环节。红色史诗在建立其排他性的审美范式的过程中,通过对"中间人物"论的清算以及对人性化的爱情描写的排斥,逐渐定型于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与符号化的人物塑造。构建健康的文学生态,应该尊重不同审美追求的差异性与丰富性,才能维持文学发展的总量与结构平衡。
作者 黄发有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4,共7页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4

  • 1李希凡.《从<本报内部消息>开始的一股创作上的逆流》,《中国青年报》1957年9月17日.
  • 2郭沫若.《关于(蝶恋花)词答记者问》[J].文艺报,1958,.
  • 3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J].文艺报,1955,.
  • 4武养.《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锻炼锻炼>读后感》[J].文艺报,1959,(7).
  • 5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J].延河,1963,(8).
  • 6浩然.《〈春歌集〉编选琐忆》[J].出版通讯,1973,(3).
  • 7浩然.《我的人生》,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 8邵荃麟.《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9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青春之歌〉》[J].中国青年,1959,(2).
  • 10杨沫.《谈谈林道静的形象》[J].人民文学,1959,(7).

同被引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