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旅游影响下的生态文化景观变迁和重构——基于云南藏区R村的研究 被引量:11

The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of Eco-Cultural Landscape under the Impacts of Tourism——A Study on Village R in Tibetan Area of Yunna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旅游影响研究尽管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大多研究缺乏将其文化社会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关联。而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景观常常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云南藏区R村的案例表明,旅游引致的藏族生态文化景观的变迁,更多是通过对当地社区文化施予影响来实现的。在旅游发展背景下,重构藏族生态文化景观迫切需要来自规划、经营管理和社区多个层面的关注。 Though much has been done on the studies on tourism impacts, most of the studies fail to combine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wi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 Eco - cultural landscapes in ethnic regions are usually the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cultural system. The case of the Tibetan Village R of Yunnan shows that, the change of Tibetan eco - cultural landscape caused by tourism is the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loc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erious attention from the bureaus of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the community is expected so as to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ibetan eco - cultural landscape.
出处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71,共6页 Academic Exploration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少数民族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于滇西北生态旅游的实证>(08XMZ031)
关键词 生态文化景观 旅游影响 文化变迁 藏族 R村 eco - cultural landscape tourism impacts cultural change Tibetan Village R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0

二级参考文献40

  • 1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J].民族研究,2000(6):33-44. 被引量:45
  • 2魏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57-162. 被引量:27
  • 3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处 云南大学杨桂华.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38.
  • 4[1]Toledo,Victor M.Ethnoecolog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Nature[A].ed by WYNDHAM,F.S.and ZARGER,R.K,Ethnobiology and Biocultural Diversity: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tnobiology.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Ethnobiology,2002.Victor M.Toledo.Indigenous Peoples and Biodiversity[C].
  • 5[5][美]瓦伦·L史密斯主编,张晓萍,等译.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 6[8]Ralf Buckley 著,杨桂华译.生态旅游案例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8笔者给“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个概念所下的定义,曾受到吴文藻先生相关论述的启发。他指出:“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参见费孝通、王同惠:《花蓝瑶社会组织》一书导言,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受其启示,笔者认为,可将环境大致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 9参见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年鉴》,云南年鉴杂志社2000年版,第373、506页。
  • 10“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木氏土司进占中甸,移民开垦屯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修建农田。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归流,江边‘招佃开垦’,‘开山地、辟农田、修道路、兴水利、建村舍’。清末引入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品种,耕地面积扩大。”载中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甸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共引文献197

同被引文献135

引证文献11

二级引证文献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