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不以好恶掩真实——论《史记》的实录精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太史公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封建时代史学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无论对自己喜好的人物,还是厌恶的人物,都坚持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并通过"互见法"这一创作技巧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丰满。司马迁所坚持的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作者
吴明明
机构地区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6期106-108,共3页
Aesthetics
关键词
《史记》
实录精神
真实
好恶
历史人物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
封建时代
分类号
K204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
杨丁友.
以“互见法”构建完整历史[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8(2):96-98.
被引量:1
2
郭明友.
《史记》“互见法”再论[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6):99-102.
被引量:1
3
陆精康.
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谈“互见法”对刘邦、项羽形象的塑造[J]
.中学语文教学,2008(3):49-51.
4
发刊词[J]
.敦煌学辑刊,1983(0):3-3.
被引量:1
5
刘艳清.
浅论《史记》的互见法[J]
.中国人文科学,2003,1(2):94-95.
6
周斌.
《史记》互见法新论[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5(2):37-42.
被引量:1
7
尼克松.
黄昏[J]
.领导文萃,1999,0(12):78-81.
8
赵乖勋.
从《国语》看互见法的萌芽[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1):100-103.
9
香港《龙语·文物艺术》杂志问世[J]
.东南文化,1990(3):61-61.
10
陆精康.
秦围邯郸之役的失败——《史记》“互见法”典型一例[J]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1(6):57-58.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